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文选观后感模板十篇

文选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6

文选观后感模板十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笔者精心整理了一份详尽的“文选观后感”资料,希望与您一同深入探索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发现更多可能性和机遇。观看一部精彩电影就如同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一个美妙的梦境之中。因此,建议您将作品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以此来判断观后感是否优秀。

文选观后感【篇1】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写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在看完他的散文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由xx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1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擅于将生活中的琐碎杂乱串联成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卷。

汪老的笔调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细节,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观念思想的有意灌输,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纯朴,却又意味深长。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处事淡泊、不计名利,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右派派派他到张家口工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画了一套马铃薯地图集。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先生的品行心境决定了他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读汪老的散文,犹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拉家常,虽然话语平实,但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一)汪老散文之贴近生活

拜读过汪先生的诸多散文之后会发现,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对夏天景色的细微描写,《泡茶馆》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的生动刻画。汪老从小处埋头,写平凡人的小事,记风土人情,谈花鸟虫鱼,考辞典典故,善于捕捉平凡的生活美,对平凡的视情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

现代社会下,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急剧增加,他们沉浸在工作和学习中,闲下的心情和兴趣都抛在脑后,他们没有时间去照顾身边的普通人或事。除了工作学习,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其他乐趣,他们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围着,周围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与他们划清界线,他们将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会生活的喧嚣与紧张唯有透过心灵的恬淡与灵静才能得到调剂与释放。很多读者喜欢汪老,他也被自己的考试和对普通人琐事的关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他们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净化,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新的关注。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质朴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一个大男人,说点像女孩子的话我希望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朴素一点。

”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终弥漫着平实主义风味,散文语言简单易懂,曾有评论家评价汪老的语言十分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番味道。个人比较喜欢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笔调朴实,如拉家常,但却字里行间中折射出父子之间无需言语表达的亲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见大

汪先生的散文不是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他常常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美妙的美学发现。他擅于从事物的现象中看本质。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学》中谈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时,最后从苦瓜想到文学创作,他说作家应该口味杂一点,不能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这种生活中的敏思与睿智,是值得我们所提倡与奉行的。

“我思故我在”,不断的思考才能迸发生命的灵感。

(四)汪老散文之乐观豁达

他的散文风格向我们展是乐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内涵,这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的很多艺术过于浮躁,无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汪老散文所散发出来的豁达精神,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启迪。无论我们经历多少挫折和磨难,我们都坚信黎明的到来,保持积极的态度,享受人生的跌宕起伏。

当我们真正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它时,我们会发现任何困难都只是成功的基石。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2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

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

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整篇文章是孩子们纯洁的眼睛看到的,是他们纯洁的心灵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

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

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在汪先生的笔下,蠢头蠢脑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那对东张西望的“近视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的神情,酣态可掬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认为大黄蜂在花上撅嘴有点不配,愚弄了大黄蜂,体现了对花、动物、花园和自然的童趣和热爱。

独到的审美,也是这篇散文特点之一。美在身边,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花园》让我感受到的艺术神韵,就在浑朴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文人的雅趣和爱好中,在小事的叙述和刻画中。

文章开头并没有讲花园,而是讲老宅,灰青色、褐色与黑色的老宅,充满了影子的老宅。试想,在这种背景下开放的报春花,深红、纯白、碧蓝、紫红、浅黄等色的报春花,“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更何况,还有花园,色彩斑斓,鸟语花香,能不美吗?这是对比的美。

讲桂花,是这样写的:“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这是意境的美。写腊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

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时立在身边头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丽的写意画,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动的是这段十分唯美的描写: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

我真的不知道作者用什么样的感情来写作。绣球花和白色缎面绣花拖鞋有什么联系?是个老姑娘的闺房。这个女孩是作者的姑姑和一个好朋友。爱素雅的白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拖鞋的女孩,该是多么圣洁啊。

当读到“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作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时,我的眼泪突然涌上来,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

这样的小场景,在《花园》中比比皆拾:

夜宴,点一个纱灯送客,灯光照在花上树上;槐树上看到的佛院,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悠徐单调的钟鼓声,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水东东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园子里抽烟的父亲和我……一幕幕的小场景温馨又有点伤感,这种美,就像清丽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花园》通篇的笔调是清淡委婉、浑朴自然的。读这些文字,就像在听一个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即兴偶感,娓娓道来,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读到会心处,不觉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这种不事雕琢的风格,恐怕缘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

而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看似休闲、恬静,其中蕴含着一种文化和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恐怕不仅仅是美好童年的回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觉就像《寻找家园》、《融入野地》这样的作品一样,在引领我们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园?

或许因为我们就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当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宁静、闲适、恬淡的。

我想,《花园》带给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雅趣,让我体味到含蓄、空灵、淡远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花园》创造的真境界、传达的真感情,引领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就是我们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

文选观后感【篇2】

晴好的午后倚窗而坐,轻轻拨弄着阳光透过树梢间散碎的光片,看无数光点在手中这本季老的著作上跃动。仔细阅读,文本清新雅致,朴实隽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在平实的文本中确实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大概是受了奶奶总是碎碎念叨的俗语“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影响,我对猫也就无多少好感了,但读了季老的这篇温情洋溢富有哲思的《老猫》,观点便有了些许偏向,也更喜欢上了那“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黄一蓝。在阳光下,黄色特别黄,蓝色特别蓝,像两颗蓝宝石,闪闪发光,争奇斗艳。”“浑身长毛,洁白如雪”的波斯猫了。

在老猫虎子暴烈如虎,到哪儿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霸气之下,更闪耀着母性慈爱的光芒。这只“霸王猫”咪咪面前俨然就是一个极为称职、温柔敦厚的母亲,坚决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在吃饭的时候,平日对人声色俱厉的神情倒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像一个慈爱的母亲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大快朵颐,自己却甚至不懂一些饭菜;还不时逮写小动物,算做女儿的小点心,真是体贴细致入微啊;见“女儿”丢下亲骨肉不管,它却俨然一副姥姥样,照顾地尽心尽职……这只小猫也着实特别,读到这我不禁发出会心一笑,也为这只“义猫”的义行感动了一把。

季老在和小猫的相处当中参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的确,动物虽不能言语,但它们之间的真诚相待、及小猫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是值得我们去体悟的。猫有一种特殊的能力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死。它们便会在大限之日即将来临的前夕悄然走出家门,找一个偏僻的角落或是树洞静静地等待,因为它们不想让主人看到自己的尸体心烦或悲伤,它们想把那些最快乐的回忆和它们最美好的形象留给主人。

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变描绘的那种对死亡的释然,不禁让我想到了墨西哥人,提及死亡亚洲人不免是一种避而不谈,生怕犯了忌讳的态度,而在这个快乐的国度,死亡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人们会在茶余饭后用死去的人来开玩笑,会在墓志铭上用诙谐的的语言来描述此人的一生,甚至连墓碑都不是那么呆板阴沉的。道是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呢!就像季老说的“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给后人,自己要休息了,这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的一部分,个人的生死存亡无法决定全局,但你所做出的贡献却能影响到一代又一代人。

文中说道:“我始终主张,老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年轻人手里拿着警棍。世界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

”季老的谦逊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令人敬佩,然而这位大师“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三辞“国宝”、“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的称号,2007年在病榻上接受“感动中国”奖项时诚惶诚恐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那高尚的人格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崇高灵魂的分量吗!

平淡中显真情,生活中透哲思。合书而立,望着窗外风轻舞的痕迹,冥想……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季羡林先生80年散文选集,很新鲜,很耳目一新。季先生堪称学界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

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朴素浅薄,没有华丽的文字,网,不易流露出深深的爱与痛。晚年,他有一只猫陪伴。他心爱的猫之一是咪咪,一只白色身体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

“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

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2005年写的一篇散文,表现了一种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风格。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自然地表达了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的正知和责任。如季老在中写道:

“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3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的荷花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隐士,朱自清的荷花是一个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的荷花应该是一个张扬生命的强者,是一个通晓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莲子是如何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凉的湖水下,在黑暗的泥泞中,偷偷地积蓄力量的,又是如何从坚硬的壳里钻出生命的嫩芽的。一旦花蕾破壳,便以惊人的力量展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经过两年的期待,到了第三年,一个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有五六片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是智慧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文选观后感【篇3】

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优越,是因为他有思想。只有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有自己的追求,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思想是人类的基本标志。如果思维的僵化不可避免地是人性退化甚至回归原始,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只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独特有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想决定高度,远见决定未来。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所有伟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能看到别人未曾谋面的伟来。正因为他们的思想足够先进,他们才能留在历史中。

正如邓小平在文中写到的那样:“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

实际上,跟风是违背共产党员党性的一个大错误。独立思考,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做,当然难免会犯错误,但那是公开的错误,容易纠正。”一旦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就会人云亦云,不能坚定自己的想法,不能坚定自己的目标。

现在的我们还不用担起多大的责任,大家可能觉得随大流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思想是慢慢建立起来的,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有多么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有现在不断地发散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思想,我们才能有深邃的思想。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我们要开阔我们的思维,就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们不得不说,虽然我国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国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育。

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学生学习被动,师生付出很多,但效果不高,事半功倍。完全任凭老师牵着鼻子走,中规中矩,没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是老师讲的,大家都照搬,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老师讲的是否正确。所以造成了不少学生综合能力较低,高分低能的现象。

我认为这是教育界急需改进的地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需要开阔我们的思维,建立我们自己的思想,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不能只是一味的听从他人的意见,跟随大众的想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散我们的思维。

要更好地拓宽思路,就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谦虚、审慎的科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地了解客观情况,严格、科学、精益求精地分析判断,脚踏实地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在革命中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实事事求是的,现在也要实事求是地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还有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生产队。也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动动脑筋想问题、做事。

”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深知个人的视野、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对领导干部来说,严肃、谦虚、审慎的科学态度体现在自觉的民主作风上,表现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方法上。

思想的高度是不可度量的,在骨子里潜移默化,自然流露,不可盗取。一个人拥有了很高的思想境界,便拥有了全世界,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文选观后感【篇4】

开拓民主新路,实现人民民主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民主,从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深刻说明了发展民主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意义,由此决定了研究民主,尤其是中国的民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先驱。毛泽东的民主新路就是人民民主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从根本上确立了人的所有治的核心价值,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论基础。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始终将自己的革命活动付诸于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不可否认,毛泽东晚年的民主政治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实践,无论是对是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回避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中共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毛泽东一直强调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领导方法和群众利益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同实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

组织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的两大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即党的利益。毛泽东思想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制度同刚刚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联系起来,认为干部同群众一起工作,就不会凌驾于群众之上,就不再脱离群众。他把自己有关干部“下放”的政策作了这样的总结: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必须克服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因为这些领导方法脱离群众利益,违背群众利益。

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领导人不了解、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不了解、不关心基层组织的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不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事实上,毛泽东依靠群众的思想,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什么事都办不成。

二、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

调查研究是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领导和工作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指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还特别批评了中**内教条主义者不进行调查就乱发表意见的做法。

所有领导和实际工作人员都要对当前形势进行准确的调查研究,做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做好本职工作。调查研究,从群众出发,广泛听取意见,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基础。毛泽东认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

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

毛泽东始终主张并坚持系统深入的社会调查,以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民主革命时期,他就亲自进行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还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提出“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

调查研究是纠正决策失误、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保证。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搞得好,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顺利进行;相反,这两条路线往往被削弱或破坏。1961年,大兴的调查研究风格给中国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三、人民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广泛吸收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是毛泽东建国后在实践中经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普遍实行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很满意,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他明确指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项权利,劳动者的劳动、休息、教育等权利就没有保障。

”这就是说,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必须保证劳动者的管理权利。应该说,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明智的思想。

四、在经济领域贯彻民主原则

毛泽东特别重视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不断强调的一个问题,“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按照毛泽东的想法,领导人员要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企业管理要“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这就是后来进一步概括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工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干部都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参与管理是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

毛泽东特别指出,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的工人联合起来,工人往往不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工厂,而是当作干部。毛泽东对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做了重要尝试,创造了一个“鞍纲宪法”,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的制度。这一原则对于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民主解决各方面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61年通过的“工业六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指导原则和具体规定,这就把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

企业是否真正实行民主管理,是保障职工权益、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大庆油田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依靠群众实行民主管理。大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大庆党委通过各级职工代表大会发扬民主,通过专业管理同群众管理相结合,通过干部蹲点、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通过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三结合;实行管理机关和管理人员必须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三个面向”,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

1963年12月26口,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了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71年,毛泽东再次提出大庆要向工业学习,大寨要向农业学习,充分肯定了大庆的科学精神和管理经验。

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如何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权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但必须充分肯定,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选观后感【篇5】

早一段看过一本励志书,书中提到了美国oracle的ceo:larry ellison在耶鲁大学2000年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传说这是历史上最疯狂的一段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是:

现在坐在现场的毕业生都被社会淘汰了。当他们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选择了沦落。当然,现在我看来,这段话的确是过于偏激,可是阅读过《毛泽东文选》过,就感觉这两个不相干的大人物之间似乎有着共鸣,或者说是在这千百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本身就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吧。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过:在学校的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一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虽然我国的教育被授予了素质教育的称号,但现今发达的大城市的学校教育确逐渐向现实靠拢。可是我也不禁有疑问:为什么那种传世的具有创造性成就的哲学家古代的居多?

难道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彻底,更容易产生令人震惊的结果?我觉得也不尽然吧。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呢?

我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基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它会决定一个人的身体。可是我们现在得基础教育呢?由于竞争的压力,这种感觉越来越仅仅是为了教育。

比如像我,一个学理工科的学生,从小就没对文科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从小到大,文科对于我来说只是背诵的对象,只要应付完了考试就万事大吉。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经济,继续学习。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有多错。

因为我不明白的不仅是我记忆中的政治和经记,还有我生活的环境,共同的地球。

毛主席曾经也说过: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这两种知识的结晶。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而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呢?仅仅是课本知识而已。有书本知识的人只能向实践方面发展,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因此,我们要像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党人一样,进行思想整顿和改造。虽然已过去好几十年,但是毛主席的部分建议还是非常切实可用,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的。

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学会系统学习,要学会整合零碎材料,要有完整的研究成果。那种进行随便翻翻看看或停留在课本表面研究的人,永远都只会是一知半解的,即使不是一知半解的,你所作的研究也很难让他人接受,充其量也只是停留在自己内心的研究而已。而我们也许也是极其缺乏这个意识的,虽然也会不定期地进行总结,但这与系统研究又相差了一个等级。

我国古代不也是或多或少地吃了这样的一点亏么。话说我国古代的发展是取得了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林林总总成果很多,可就是缺少一个完美的集合。因此,这些成就需要后代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再次开展运动。

因此,对于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研究,必须是系统的;而对于一项也许只是个人爱好所引发的个人研究,必然也是系统的比非系统的好,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结构,避免了去走很多弯路。

要改变我们的学习,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历史。这不仅对历史学家、政治家、军事科学家等,对我们所有人都极其重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世界上没有路,会有更多的人走。如今我们不必再考虑作者在这段话中所包含的褒贬含义。我们需要注意的只是:

历史就是这个数据积累的过程。在历史的作用下,必然已有先人为我们创造出了n多捷径。虽然学习和生活不能靠捷径,但如果前方有正确的捷径,何不走呢?

如果是的话,我们的历史和前辈生活的痕迹又什么意义。人类将在一代人之内,或者只能绕道而行

改造我们的学习,还要特别注意要为了我们的需要而去学习。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延伸。从小到大,如果我们所学的书面知识从未应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就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理论。

正如毛主席所说,真理论是从客观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在客观现实中得到证明的理论。这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古老公式定理。

我更倾向与毛主席的定义。虽然并不需要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完全抛弃空洞的理论,但至少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它,如果只知道浮夸空洞的理论的人,真该伸出个指头刮脸皮(好吧,我先偷偷地刮一下)。书本上的知识先假定他们都是真理,但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生产生活和阶级生活的经验写成的理论(我不太喜欢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生活形态,斗争跟生活是不太一样的,大部分人可以享受生活,而只有少数的人会去享受斗争。

我认为真理来自生活,因为真理往往是和谐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阅读他们的不是他们自己人的知识。我们去接受这种知识是必要地。

同样的,我们接受了他们,也并不表明这些知识就是我们的了,人家证明了,而我们自己却还没有证明。如果是真正想要拥有这些知识,这些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宝贵财产,我们就需要将它应用之于实际之中,也许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存环境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需要从我们的角度,我们的生活去理解前人所总结出的真谛。

当然,实践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强调,但实践不能完全偏离理论。有工作经验的,唯有进行理论学习,认真读书,总结前人的智慧、历史的教训,才可以将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以不犯经验主义错误。毛主席的讲话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实践也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不仅仅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转眼,今年已是建国60周年,虽然,在毛后期的生活中,对对错错(从小感觉毛就像圣人一样,但是现在觉得虽然他很优秀,但依然局限于当时的时代之中,并没有完全“信奉”共产主义。不知道用什么词了,纯属个人看法),但在我看来,毛主席对学习的这番见解却依然很深刻。几十年过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在《毛泽东文选》当中真正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已经不多,但每一件事之间却似乎有着他们必然的联系,就像真理是普遍存在的,而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ps:对文选中的一句话感触很深。

“当一个人无法理解他人的重要性时,他既不了解他人的长处,更不了解自己的短处。”

虽然感觉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真理,但每次我读到它都会深深地感动。就像许多事情容易说难做一样;就像有的时候会非常嫌弃周围有的同学的不良习惯,但一个人的回想的时候,又会发现自己也会不断地重复这些令人讨厌的行为。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吗?!

文选观后感【篇6】

历史与超越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正是以非凡的勇气,在各种批评、质疑和赞扬中指出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我是十分敬重邓小平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找到一些邓小平的作品来阅读。现在看来,我有种感觉,现在见面已经太迟了。

《邓小平文选》共有三卷,我着重看了第三卷,即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改革开放、。

他的理论为中国的政治路线、思想原则和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当时比较严峻的政治环境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受到了很多质疑。邓小平同志用事实检验真理,发出了许多怀疑的声音。

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邓小平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同时继承和吸收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著名的论断就是上述思想的最好体现。

因此,无论是从思想高度,还是从改革的勇气和勇气上,我们都在向模式学习。

在第三卷中,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一颗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而殚精竭虑、不断求索新思路的永远跳动的红心。邓小平同志说,在主权问题上,中国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这一观点适用于香港、澳门和台湾。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就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提出的。邓小平同志在解决香港问题时多次讲到“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北京不向香港特区**派出干部,不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邓小平同志为了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而委曲求全、给香港“开小灶”的胸怀和气度最终感动了香港人民,香港也终于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邓小平文选》中,我同时看到了一代伟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们都知道由于种种不公平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没有一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自己思想的坚定执着、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对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又怎么能把“三落”转化为“三起”,从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走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思路,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通读全卷,如沐春风,似醍醐灌顶。我想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认真研读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让其影响自己生活的质量,好好学习,不断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为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选观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著名的《冰心文选》,受益匪浅。我觉得冰心奶奶在人物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刻画等方面观察得尤为仔细。

比如《陶奇的暑期日记》中,7月21日的'这篇中有一段:“陈阿姨很年轻,胖胖的,卷着头发,穿着白短袖衬衫和灰色长裤。小秋是短头发,白白瘦瘦的脸,穿一身粉红衣服。”这段话中,冰心奶奶通过观察,抓住了人物的穿着和头发进行细致的描写,将人物的外貌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又如7月17日中的一段:“这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天,太阳正落到地平线上,一片蒙蒙的金光,笼罩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绿色的草原……夕阳照在水面上,把这小池变成一面橙黄色的镜子,一群棕色的马,自由自在地在吃草,夕阳照在马背上,又成了深紫的……”这一段,冰心奶奶又充分巧妙地抓住了夕阳下草原、马和小池的特点进行描写,将夕阳下的美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读着这些文章,我感到冰心奶奶在写作上颇有造诣,并且观察得尤为仔细,如果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根本就不可能写得如此生动感人。

我写文章有两个缺点,就是不注重心理描写,此外对动作描写也不够细腻,对景物描写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自从读了冰心奶奶的文章后,我对自己这几方面的缺陷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后一定要好好改正,写作之前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哦,对了,我还知道许多名家的另一种写作方法——朴素记事法,就是把一件事原原本本记下来,不把其“装饰”“美化”,却字字句句流露出一种韵味,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写作方法哦!

文选观后感【篇8】

4、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经过一件事就要取代资本主义。

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小平同志提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我们应该从这个现实出发,根据这个现实制订计划。"

5、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灵活处理和解决国际和领土争端。小平同志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一个国际,两种制度"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回归中国。

6、 中国应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决不称霸。小平同志指出,到目前为止,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通过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7、 要注重政治积极分子的培养,确保社会主义政权永不改变。小平同志说:“中国要有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

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以上是我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粗浅感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的主要领导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文选观后感【篇9】

经周老师推荐暑假开始之前我到南禅寺买了一本《时文选粹》,原本抱着看看的心理结果最后竟然迷上了。

开始对我这个不怎么会写作文的人看这些,纯粹是为了向别人学习看完一次不管有没有学到都不再看了。可谁知刚看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所深深吸引。重刚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的逐字逐句半小时下来也才看了30页左右,我仿佛忘了时间吃饭了都不记得了还好有人来叫,不然,这饭要错过了。

午饭后原本是我睡觉的时间,我也顾不得了。迫不及待拿起书看着后面的文章。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不知不觉一本书就这样被“啃”完了。我并没有感到满足想方设法去找下面几本。通过朋友我借到了于是我以每天一本的速度看着,在无形中学到了好多。

与周围人交往学会了用词用句。一道话中能出现一些成语谚语,对比以前有了少许的进步。也明白各类带作文该怎写如何写,看着每一篇文章及点评我受益匪浅。我相信以后写作文肯定能有所进步。熟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多读书好处甚多。

说到这,我觉的写好一篇文章要注重细节,要善于细节描写这些仍是我的最大问题,要好好改进。

可惜我才看完七本就要回家了,没法全部看完但回家后我一定去买完整的一套当作收藏,以后有时间定当好好再看一遍。

这暑假看的书有些少,离我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我何时才能读书破万卷呢?

文选观后感【篇10】

以前,我学过《时光老人的礼物》一文,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自从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以后,这种感觉就更加深刻了!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时间是最不偏私的,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这是时间的公平,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因为有些人随意浪费时间,任凭时间飞快流逝,一整天一事无成,因此他抛弃了时间,所以时间也抛弃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时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率,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这个不朽名段,一直是我时间观念的座右铭。

列宁的一句话彻底反映了是时间的珍贵赢得了时间,等于赢得了一切。《长歌行》中也曾经提到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也给了我们要珍惜时间的警惕!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每当我听到这些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便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我曾听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公司人员向老板请假,公司老板对他说:一年365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下261天,你每天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下91天,你每天用半小时喝咖啡,1小时吃饭,减去这69天,还剩下22天,你通常每年请2天病假,只剩下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还很慷慨地放你14天的假,这样算,你工作的时间只有1天,这1天你还要请假!?

读完这则笑话,我捧腹大笑,可笑中带有一丝寒意,虽然这个老板的计算不太精确,但是你看不出来这中间在讽刺些什么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只有我们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如果你现在浪费时间,虚度自己的花季年华,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朋友,请相信我吧!

【文选观后感模板十篇】相关推荐
时代先锋观后感十篇

"时代先锋观后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怡心句子网的编辑也想发表一些见解。电影和书籍一样,都有着启迪心灵的作用,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看电影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写观后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那么,一篇优秀的观后感都具备哪些特点呢?...

最新小孩不笨观后感(经典十篇)

尊敬的访问者,您对于创意撰写出优秀作品标题的心得和感受有何见解呢?如今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观看都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触动。观后感应该从观影者的角度出发,评价电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这个网页上,怡心句子网编辑整理了一篇关于“小孩不笨观后感”的文章,希望您来访时喜欢我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