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

《呼兰河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30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萧红创作的名叫《呼兰河传》的书。

作者带我们走进了旧时代的呼兰河,看到了旧社会发生的事情,知道了旧时代的缺点,体会到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在萧红的笔下,她从小就没有母亲和父亲的疼爱,祖母对她更是不好。只有在花园里和爷爷在一起,她才能感到幸福,在她眼里,爷爷是最爱她的。

相对来说,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团圆儿媳小时候,被卖到呼兰河著名的胡家当儿媳。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来到胡家,可胡家没有一个人把她当人看,把她当成下人,天天让她拉车,干各种各样的重活。

看到这里,我不禁发抖:团圆的媳妇才12岁,怎么能负担得起这么重的工作?她这些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呀?

不仅如此,只要团圆儿媳有一点不好的工作,胡家都会尽力折磨她。最后,让正是花好年华的团圆媳妇就这样香消玉殒了。看到这,我的心真的好痛:

胡家人怎么忍心这样做呢,人家也是父母养大的,为什么胡家人的心那么歹毒呢?

是啊,萧红虽然有祖父的疼爱,但是她缺少了两个最亲最亲的人的关心和爱护,她怎么能有真正的幸福呢。团圆媳妇的年龄,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应该上学读书,可是她因为种种原因被卖到了老胡家,受尽了折磨,过上了家畜都不如的日子,导致小小年纪就香消玉殒了。和她们比起来,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们现在不幸福呢。

在生活中,像萧红和团圆媳妇这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也有不少。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五岁的女孩,她的父母离婚了。她父亲带着她去找了继母,但继母对这个女孩一点也不好。

有一次,父亲去上班,家里只有继母和女孩。过了一会儿,继母让女孩给自己倒一杯水,女孩倒了一杯。女孩拿给继母,继母喝了一口,觉得热了,就往她手上到了一壶开水,找了把扫帚和衣架,狠狠地抽了小女孩一口。

继母一点也不手软,一刻也不停地抽着。小女孩被抽着当场休克了。当他父亲回来时,他把女孩送到了医院。手术后,医生说他身上有疤痕,七块骨头骨折了。

从古到今,像她们那样的人也有许多。和她们相比,我们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快乐的,我们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把我们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深深地给我们传递着爱。小时候,还动不动就和家里人“翻脸”,现在想想,真是不知好歹。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在暑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读了《呼兰河传》后,感触颇深。作者萧红以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用童年的视角将我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缓的语言,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直率,却令人神往。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谙世事的“我”、慈祥和蔼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淳朴善良的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为婆婆的毒打,人们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社会的压迫,这么活泼可爱的小人儿死去了。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萧红道。这样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木的生活状态。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寒冷、悲怆、寂寞、苍凉,但有些人和事,在这迷信封建的社会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许的温暖。例如,冯歪嘴子。

在冯歪嘴子成亲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谣言层出不穷,他受尽了奚落和嘲讽。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久死去,当大家又准备看他笑话时,他却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将两个孩子抚养大。在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时,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抗争者。他的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

萧红描绘了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呼兰河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历经百媚世俗的沧桑感,是在艰苦环境中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同时警示我们远离封建迷信、摒弃封建习俗。

这是一部散文叙事大作,也像一首叙事诗。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带给我们希望与光明。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

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许多隐藏在平淡甚至快乐表面下的故事,都是孤独和悲伤的。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

寂寞:受不住风霜雨) 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 ) ,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悲伤在作者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像一种孤独凄凉的语气,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久久回荡

……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

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

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 “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

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

然而,园外的世界毕竟是残酷的——这给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悲哀。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 “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

”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在呼兰河传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描述。作品里并不是没有对亲情,对爱,对人性的善的一面的描述。在第二章、第三节中,对亲属关系的描写非常生动。

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的园子是多么美啊“花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这美丽的后花园,热热闹闹,红黄蓝绿,一点都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加上那给过她以无比慈爱与疼爱的祖父,童年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作者的笔锋忽地回转到现在了在跳大神会分外热闹的鼓声中,作者体会到的却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在美丽的放河灯的夜晚,”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时,作者心中却是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的呢?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没有名字的。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情,我们都会认为这些快乐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当一朵花开放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枯萎。当她把花的美描述得心满意足时,她向我们展示的是花的凋零,以及生命作为虚无的悲哀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呼兰河传》。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作者小时候周围人的善良和愚蠢

看了书的第一篇,我亲眼看到了呼兰河城。冬天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会淹死鸡、鸭、猪、马车……这里有着各种人: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古灵精怪的“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一件件,作者用充满童趣的幽默语言来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忍不住把我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作了比较。童年在作者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孤独的。

在作者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妙。可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给我看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简单啊!天天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天天有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古老破旧的东西,黑暗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真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小伙伴;清早在床上念这老祖父教你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讲了许多次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古板生活,如果这样平淡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的事情,那也就是老胡家的团圆小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死了;那也就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作者的童年真是既有趣又有些悲哀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

我读完了《呼兰河传》的整篇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章。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萧红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玩耍,一起做事,一起玩耍的故事。他的祖父和她一起结束了他们的童年。几乎每个故事都和她的祖父有关。

从这一章中,我可以看出萧红童年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孩子。她周围都是邻居。她的童年也很孤独。虽然他有祖父陪同,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她不出去就情不自禁地交朋友。可是萧红童年就是这样的,左邻右舍没有小孩儿,只有她的祖母死的时候,她才碰上了四五个小朋友;不像我们,出了门,就可以看到一大帮的小孩儿在门口玩耍。萧红在童年时,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玩儿的也许就只有一两根狗尾草,也许就只有什么小虫。

没有汉堡包、可乐,也许只是一块粘糕,也许连粘糕都吃不下,那么只剩下桃子、李子、杏子和李子了。喝的只有井水。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吃的什么?

玩的什么?喝的又是什么?也许,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也许早就吃去了孩子的本性,天真、可爱也许早就离我们而去,曾经的那份可贵的纯洁的眼神,那份可爱的笑容,化为青烟,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被科技、被**、甚至被孩子们自己给狠狠的抹杀掉了。

也许,只有萧红的那个年代,才保存在人世间,在人世间,人类从没有记住过失去的,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这句话说的难道不对吗?

当我们回到原来的世界去重新看到时,我们人类最纯净的品质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总而言之,《呼兰河传》第三章令我印象深刻。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

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深深地看到了萧红那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也看到了她最亲爱的外祖父,和那老胡家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还有卖粘糕的歪嘴冯子,还有性格古怪的有二伯,构成了萧红五彩缤纷的童年。

萧红的外祖父是个可爱的人,可笑的人,慈祥的人和爱护萧红的人。萧红的外祖父从不批评她,骂她,即使外祖父给萧红烤了小猪和鸭子,她在大衣上,裤子上乱擦,外祖父也从不批评她。外祖父有时还故意拿小孩的帽子,小孩们把他的衣服弄坏了,外祖父还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的笑容。

我对小团圆媳妇充满同情和怜悯。她**的婆婆用开水给她洗澡以结束她的生命。她原来是十二岁,却长着十四五岁的个子,她的恶婆婆却让她说自己就是十四岁。小团圆的媳妇胃口很大。她第一次去婆家时吃了三碗饭。她婆婆每天都打她。最严重的时候,她用铲子给较大上烙印,脚上留下一个永远擦不掉的白点。

这些也就罢了,她的婆婆自己抽贴手气不好,抽到了两张不好的贴,就认为团圆小媳妇是个小妖精变的,还请大师抓鸡、找大缸、烧开水,把开水无情的倒在团圆小媳妇的身上,头上,团圆小媳妇被折磨了三次,洗一次开水澡就晕一次,洗了三次澡后她就永远的安眠了。婆婆还说,她花了五千元白花,因为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团聚的媳妇身上。我看到后,很气恼,团圆小媳妇都把命赔上了,而且是被她婆婆弄死的,难道她还在意那五千吊钱吗?

萧红的童年是多彩的,快乐的,凄凉的,充满了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昨晚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在萧红的笔下,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封建迷信的影子。

但让我尤为深刻的画面就是: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感到愤怒,一个还处在天真无邪年纪12岁的姑娘被老胡家因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行为活活折磨死了,又是挨打,又是被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终究扛不住这般折磨,在最青春的年华告别了这“没人情味”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还沉浸在这灰色的画面中。但又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内心存留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美好(正如萧红和祖父的感情一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呼兰河传

萧红

点评:

看完黄金时代就对萧红很感兴趣。时长几乎是别的电影两倍的传记题材,有人说无聊也很能理解。

书的开篇矛盾先生说萧红是寂寞的,从这本书看出它的童年寂寞而无聊;这样的意味在读过呼兰河的泥沟瘟猪肉封建迷信以及她的后院之后,在读到她第一次写出:“我的家是荒凉的”似乎才能感受萧红身处其中的寂寞。

可能人的性格不经历什么大事是不会变化的。萧红小的时候便是在院子里学着祖父的样子野玩儿着不听话的从屋子里翻出旧玩意儿不喜欢祖母便连她去世也能因为热闹玩儿的高兴着耍赖着要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才肯起床封建迷信的时代里与祖父说:她好好的没有病当着别人的面想说什么便说了。她也有她的多愁善感,她知道吃黏糕时祖父的够了是真的够了怕她吃多了不消化,而母亲的够了则大抵是想要她再买一块来她也明白别人家是快乐的。你看,她什么都懂,却还是能按着自己的活。就像那个年代,她也明白女人风评的重要,她也知道怎样做会被当时大众的认可;到她还是想做什么就做想说什么就说的性子还是相信忠于爱情丢下她那便自己养好伤再去追寻下一个幸福。虽生在老一辈的时代,但她活的比谁都洒脱。

洒脱并寂寞着。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很多人说,对于萧红,真正精彩的是她独自闯荡的时候,童年不过是寂寞而无聊的日子罢了;但我始终觉得,对于童年对于祖父,她始终是记在心里,不是忘不掉而是不想忘。大多数人喜欢用“红颜薄命”来形容她,也有人说她生错了时代,受了不该受的苦楚。那这些苦楚又是谁该受的呢?倒不如用寂寞且欢喜来形容,如她所言:“他在这世上不知道别人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处在了一种怎样的艰难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她没有想过,或是不想想。

她是以何种心情,如此轻描淡写的写下贯穿她整个童年记忆的人死了承载她童年的地方也不再属于她和已经死去的老主人了。可能是萧红看惯了生死离别,所以麻木了;也可能是,她不得不告诉自己已经习惯了。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甚至不算是一个完整故事的故事。就像萧红的一生一样,不算波澜壮阔,甚至觉得不应该就此结局时,她就已经过完了她的一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小说开篇介绍了呼兰河的人文风貌,介绍了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从裂了大口子,这些词语中,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所感,让人一下子进入书中,接着介绍了呼兰河的习俗,以及各种人们自认为的“盛举”,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迷信压制着人们。

小团圆媳妇刚刚十二岁出头,正值花季,性格开朗,就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非要说自己是十四岁,而她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走路抬着头,被胡家认为是应该要管教管教她,对她又打又骂,小团圆媳妇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听信了假道士的谗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钱,没有起色,又说让她出马,又让她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用滚烫的开水洗澡,经过三次折磨,小团圆媳妇闭上了眼睛……有二伯,因为家世特殊被人差别对待,导致他的性情极为古怪,而冯嘴歪子,会拉磨做豆腐,会做年糕,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因为两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种流言蜚语,谣言层出不穷……小栓,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身体就不好,本该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听信谗言,跟人交换了人血馒头给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没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鲜血!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织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织在一起,愚昧和无知迫害着人们,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8)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也是我打开萧红童年记忆之门的钥匙。

《呼兰河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的童年时期,在她的家乡呼兰河城里发生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

令我感觉最温暖的是第三章,祖父的园子。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也让我想起了我那七彩的童年,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讲述了率真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迷信的婆婆给活活折腾死的事。我怜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境遇,痛恨无知的婆婆,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旧社会深入骨髓的封建迷信思想。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里面有美的,丑的;有善的,恶的;有七彩的,灰色的;也有愚昧无知的从中我也悟出了家庭温暖以及知识和眼界的重要性,也为自己能生活在新中国而感到荣幸,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9)

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萧红

读完这本书后,除了感叹内容的淳朴真实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对一代才女萧红悲惨命运的感叹。从小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亲的白眼,继母对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对她是极其疼爱的。后来,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生与两个男人纠缠不休,被深爱的男人家暴,刚出生的孩子夭折,年仅31岁,便死于重病。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故事中两个人物的凄哀命运,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萧红的这部作品: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从茅盾先生的评价当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具有独特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实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本自传,倒不如说,那是萧红经历了半生坎坷和苦难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1942年1月22日,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萧红香港病逝。她逝世的当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没有花圈,没有送葬的人群,一代才女归于沉寂、归于黄土。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如同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寻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风前行......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0)

萧红用她平淡入实的笔触,裹挟着些许悲凉仓怆和童真余温给我们白描了一幅绵长可观的呼兰河村庄风土人情世俗画。在她笔下,那些热衷于起哄滋事,观人悲喜,看人落难,道人是非长短的乡民,无疑透露着愚昧无知且落后的气息。而书中生性开朗的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儿,因了孩童的活泼好动天性是\不像样的\,被婆婆责罚虐待,请大神作法驱邪,最终致死,就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是那个时代的阵痛和无奈,让读者可哀叹可恨极。但你不能用单纯的好坏去定义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在那个悲凉形势大于个人命运的时代,人们鲜有有意为之的坏,而所做的不过都是在用力讨生活谋生存罢了。如书中的一段话\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在书中萧始终是一个持中庸态度的体察者,她不抬也不贬,她不赞颂谁也不抨击谁。她用孩童的眼光去感受和记录,她是那个荒凉时代里只知自家后院飞鸟鱼虫,草长莺飞,四季变换游乐其间的孩子。她因一个偶然来到人间,看了一遭人情冷暖。于是记下了。

观之这个时代吝啬好意而张扬恶意的人们,在微博上网络暴力折煞自杀者,消费别人的苦难,娱乐别人的困窘,只关注自我而不体恤身边事的人们,也并没有比20世纪初呼兰河边围观大神做法助长惨剧的乡民高尚出几分。时代在更迭,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或许在进步,可是人性还是一样的经不住检验。好法都差不多,但是恶和哀却多种多样,无穷无尽。\平庸之恶\如同\质朴的善\一样不可断绝。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相关推荐
2024《水浒传》读后感5篇

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后感则是将我们跳跃的思维进行详细的记录,好让我们反复品味,编辑费尽心思创造的“《水浒传》读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翻阅这篇文章不难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童年》读后感

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我坚信每一个人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内心都会有所共鸣。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该作品的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怡心句子网为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我们将持续努力提升和优化,希望您能经常访问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