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写孔子的作文19篇

写孔子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4-03-29

写孔子的作文19篇。

为了更方便使用句怡美的编辑整理了“写孔子的作文”类的内容,在这里您将会发现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希望您能够喜欢。写作文的路上走过最美好的青春风景线,写作是让我们更加敏感和细致去对待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一篇好的作文会让人流连忘返,还想读几遍。

写孔子的作文 篇1

你的熊熊烈火照亮着中国的文学旅程;你的精神的升华牵动着每个人的琴弦;没有驰骋沙场的你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

掀开你的头巾,我才知道“为政以德”之道;

关注你的举措,我才明白“克己复礼”之礼;

打开你的心扉,我才感受到“仁者爱人”之理。

一行淡淡的墨迹“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你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思想的文化传统,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以德服人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你说的“为政”实在是一种教化之学—————教育与感化,德治思想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你仿佛圣人一般,从天而降,衣袖轻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你认为父母至死,子女应当守丧三年以表孝意,而你的弟子却反驳道,守丧一年即可,只要心中有孝就可以了。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看待你所说的“孝”“悌”的观念,“孝”大可以治国,平天下,小可以修身,齐家。它是传统家教的核心。这种“孝”强调“父为子纲”,实际上应当一分为二的看,既要肯定“孝”的合理性,又要与实际相结合,对父母不能盲从,对父母的不当之处,也可以劝谏,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孝”。至于“悌”,你是指善事兄长,听从兄长,辨证地看,不能一味地盲从,不辩是非地接受顺从。这就是复礼,除了礼,还要克己,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的通。这不就是你所谓的“仁者爱人”吗?在你的伦理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一次,马厩失火,你得悉,立即从朝廷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你的这一举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惊世之言,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之一。

走进了你,我了解了诸多,你不仅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也是我效仿的榜样!

写孔子的作文 篇2

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从来不会拒绝阅读,而总是在选择纷繁复杂的视野中紧紧追随经典的脚步。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言辛苦,向知识比自己渊博和一些对自己的知识面有帮助的书籍上下功夫。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完全有资格来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探索吗?回答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勤奋,谦虚,好学,乐观,实事求是这是他的学习精神。他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仁,他的美德核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提倡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人生智能谈话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这些话语时,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我们也许不会学到孔子的全部,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写孔子的作文 篇3

我知道,今天所有人都认识你,可是他们认识的你早已不是你真正的模样。

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一张晕染着岁月痕迹的画上。神情端庄,颔首施礼,目光中隐隐露出点哀伤与无奈。要不是底下写着“孔子”二字,我还真想不到这个人就是你。

那个你是那么谦恭有礼,是那么和蔼可亲,总感觉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画像中散发出来。

第一次读有关你的书,是《论语》。“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让我懂得了修身养性……这些载着历史芬芳奔流到我面前的句子,让我受宠若惊。

喜欢上你,源于那些句子。于是,课外阅读了一些关于你的文章,才发现那些富有活力的句子下掩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千年前的春秋末年,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但不是每一家最后都能笑傲朝廷,大部分优秀的思想家最后都落寞得徘徊在庙堂与江湖的边缘,其中就包括了你。

周室衰微,礼乐崩坏,你心痛不已,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各国去推行你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热心政治活动的你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你的政治主张。奈何,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时代正发生变革。你所宣传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各国国君对你敬而远之,尊敬你却从不重用你。如铁屋中的呐喊,振臂高呼,却无人响应,这是怎么样的悲哀,这是怎样的寂寞啊!微斯人,吾谁与归?

也许还有个颜回可以与你同乐,但命运与你再次开了个大玩笑。这个你最得意的门生,这个能举一反十的门生,这个你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的学生,这个最具你风范,深得你真传的学生,却,早早地离开了你。《论语》中有多条是记录你失去颜回后的真情流露,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你一直都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当你失去颜回的时候,你的伤痛如同地底喷出的'岩浆,不可抑制,应该说你“失态”了,你没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失去他,等于失去另一个你自己,从今往后,你注定会更寂寞,更孤独。

那个一直陪伴你周游列国的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留给你的回忆,使人欢欣,却更使人寂寞。

梦想折翼,回到鲁国,回到那个梦想最初开始的地方,回到自己灵魂的最终栖息地。从此,你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

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的思想;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的著作;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在他们的研究中,你渐渐褪去了你当初的模样,成了别人眼中的他。

可我还是愿意去触摸你的内心世界,看看那个真实的你。

杏坛,讲学。

不知道你望着那些求学若渴的学生时,眼眸里是否闪过颜回的影子?

雪夜,孤灯。

不知道你执笔删订《春秋》时,心里是否澎湃起了当初那份炙热的政治理想?

写孔子的作文 篇4

您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真个华彩。

您用命途多舛凝练成沸腾的思惟。

您把练达至情挥舞成飘洒的旋律。

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惟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我低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叫着您的名字:孔子!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宝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华,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立异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宽大旷达满怀。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绳尺,他正人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珍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环游的无奈。他在常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毫光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不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

饱经风霜,环游列国的孔子于困整理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惟。

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着越发熠熠生辉。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糊口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写孔子的作文 篇5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之父柯南。道尔顿写的。也许是在不经意间,我从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便借回家。不久,我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伴着暖暖的阳光,我在看它;躺在软软的床上,我在看它;品着甜甜的牛奶,我还是在看它!如果说我看它就像“吸毒”一样,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

这本书对我的魅力,主要来自小说的主人公福尔摩斯。他那强烈的责任心让我十分崇拜。每一次,有人找他去破案,他总是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不管案件怎么错综复杂,怎么扑塑迷离,破案的难度有多大,即使线索终断了,他都会坦然面对,想方没法地解决。有时他因此忘了吃饭,忘了休息,一夜之间人便苍老了许多。但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乐此不疲,也让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让我十分佩服。

他那料事如神的本领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一章中,他推断来人的身份、情况就能略显一斑。华生判断来人是一位年纪较大的医生,在城里行医。因为那支拐杖破损得很厉害。拐杖上面刻有CCH可能是当地的一个猎人会,他可能给猎人们做过外伤冶疗,拐杖是猎人为表酬谢而送给他的礼物。福尔摩斯根据拐杖的种种迹象,推断来人是一位乡下医生,原来曾在医院做外科或内科医生。他是五年前离开的。(日期刻在手杖上)他是和霭可亲,马马虎虎的人。因为只有和霭可亲的人,才有可能收到礼物;因为只有马马虎虎的人才会不留下名片而留下自己的手杖。……结果,事实和福尔摩斯说的一样。他这种料事如神的本领压倒了许多侦探,乃至小有官职的马探长。

看过这本书,相比之下,我发现我身上有许多坏习惯。比如我因为是家里的独子,就可以没有责任心。做事半途而废,父母也会宠着我。因此我在同学、老师,朋友,亲人那里信誉极低,没能留下好的印象。另外,我虽然想跟着福尔摩斯学,可没有他细心,且不说能料事如神,就连自己对自己也把握不准。如:我总是出错。记得在一次考试中,我少写了一个零,便丢了二十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做事要有责任心,还要细心观察,勤动脑筋思考。

伴着暖暖的阳光,我再次捧起那本书,啊!福尔摩斯,你在我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写孔子的作文 篇6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方法,就不可能不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他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降生可乐坏了他那六十六岁、头发花白的父亲叔梁纥。但他并未能看着他长大,在孔子三岁时,他留下了孔丘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苦差:下地种田,放牧牛羊,给人看守粮草,替人做办丧事的吹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普通劳力。因为它生长在一个并不普通的国度——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

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

但在那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同时还应正名,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因此,孔子的才能一直没能发挥。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就是凭借他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得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个人,尤其在他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

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而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奋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的说;“弹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天,孔子体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才兴高采烈地认为他学好了一首曲子。还有我们孰知的成语韦编三绝,不也正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古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窜起来的,孔子反复读,《易》的牛皮绳竟断了好多次。还有一次孔子听韶乐的演奏听得细致入微,如醉如痴,以至“三月不食肉味”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有一次,叶县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很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诉先生。孔子他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呀!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觉。”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邻居,对他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好像什么都会,却没有一样可以让你成名。”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神态既是自嘲也是玩笑。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哲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穿着新缝的单夹衣,约上五六个朋友和六七个童子,一起结队去沂水边,清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大声歌咏一番,然后再慢慢地回家。”曾哲的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孔子就大声地叹道:“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呵。”从孔子的这个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快乐而率真的生活。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因此我心中的孔子真真切切的是个伟大的老师!

写孔子的作文 篇7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1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1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战众敌,惨乱军刀下,他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2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捍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1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1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写孔子的作文 篇8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life in china was very hard. most of the people were hopelessly poor. into these times one of china's great leaders was born. he was confucius. confucius came from a noble family, but his parents were poor. his father died when confucius was only three years old. the boy was a good and obedient son to his mother. he grew up to be quiet, thoughtful, and studious. as confucius watched the people around him, he became eager to help them. at last he left his family and started out his students to be honest and kind, and to honor their parents. he taught them that a good man never lets himself get angry. many of his savings were gathered together and written down. one of his famous savings is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others to do to you. “ for years he wandered from province to province spreading his ideas to all who would listen to him.

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大部分的人都不可救药的穷人。这些次到一位伟大的中国领导人诞生了。他是孔子。孔子来自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父母很差。他父亲死后,当年孔子只有三岁。那个男孩是一个有用的而且孝顺的儿子向他的母亲。他长大后安静下来,考虑周到,勤奋好学的。孔子看着周围的人,他成为了想帮助他们。最后他离开了他的家人,并开始他的学生要诚实、善良,而且为了纪念他们的父母。他教训他们说,一个好的.男人从不让自己生气。他的许多积蓄都聚集、写下来。他的一个著名的储蓄是“己所不欲别人对你做。“许多年来,他偏离省省传播他的想法向所有人愿意听他的意见。

写孔子的作文 篇9

孟子还是在梁(魏)国失望了,原因很简单,梁惠王后,梁襄王“忘之不似人君”,看上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近了不感到有什么畏惧。这样一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君王,孟子的仁政学说不可能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去到试图励精图治的齐国。而齐国招贤纳才是出了名的,著名的稷下学宫就设在齐国,学术气氛之浓厚,贤人名士之多,孟子想着应该能在齐国有所作为。不过,由此却看到儒学的“造反”理论显然是一个缺失,或者说,儒学是讲究实用,试图在目前能拥有的资源上进行秩序安排,而不是首先打乱秩序再进行重建。在儒学中,超越的理想固然有,但多数是个体修养上的自我超越,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君忧民,却没有想着改变现有的资源进行重建,所以当遇到 明君就积极入世,遇到昏君则退隐山林,独享琴棋书画之乐。

此1.7章开始,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1.7章的对话比较长,说的当然还是仁政王道。齐宣王心中想的是称霸,所以和孟子谈话一开始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也是向孟子表明自己学习的榜样。但是孟子把齐宣王装了进来,后面的话题都是按照孟子王道的逻辑展开。孟子说了齐宣王由于不忍心看牛将而哆嗦的样子,而把用于衅钟的牛换成了羊,这个事情估计齐宣王也差不多忘了。孟子自然肯定齐宣王的做法,说有了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具有仁慈的心,不过,孟子话锋一转,批评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也就是对禽兽有仁慈之心,但是却不能爱抚百姓体现功德。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或许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提到就接着讲。孟子对此的态度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和不忍之心,这种恐惧和不忍之心来自于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不忍心,在于将心比心,是看到他人处于困境、身处磨难而产生的心理,感同身受。

齐宣王为什么“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个人来说,对禽兽仁慈而对他人仇视,即使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个人身上也会有存在的痕迹。当外出旅游,半路遇上大风雨,急需找个地方来避雨,那么最能帮助你的就是茅屋土房的主人,而到那些红砖壁瓦、深庭大院的人家,却不一定能热情相引,说不定还闭门相拒。如果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什么同样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了物质障碍,这种物质障碍以财富为代表,从而遮蔽着自己的本性,可以说,财富多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权力高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所以,齐宣王能够对禽兽仁慈,那是因为禽兽不会艳羡他的财富和权力,更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谋取他的财富和权力,因而他可以毫不加以防范,能出于“本性”地仁慈一下,设想,在宫殿上要的是一个试图谋反他的人,齐宣王极有可能乐于看到这个犯人被处——尽管犯人如何地恐惧哆嗦甚于牛。人是动物的敌人,但动物并不是人的敌人,人的敌人是人。动物都有自保性,人也有自保性,只不过,人把这种自保性夸张成了占有,外在成了财富,已经超越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如何把自己累积的财富保管好,必然出现防范之心,即使是所谓夜不闭户的盛世,不闭户的必然是普通人家。那么,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就不去追求财富?人人贫而相乐?显然不能这样认识,财富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拥有财富也就能够作为一种存储而利于自己、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满足自己更多的,客观上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应该倡导的,也是社会制度认可和保障的。被财富和权力遮蔽的“不忍心”如何才能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借用孟子说的一个字:“功”。功,功德,虽与佛家所说的功德不同,但类似,即都能够用自己所长、所有对他人进行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让自己倾家荡产地去做(当然这样做值得钦佩但不值得推广),而是在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去关心帮助他人,而自己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那么能够帮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例如一些大商人对学校的捐助、对贫困学生的帮助等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这样把财富获取和功德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不忍之心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能“富润屋”,也能“德润身”,达到完美境地。

人皆有不忍之心,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同情,需要相互帮助,这种不忍心推广开来,才能恩及自身,功及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和谐而不紧张。

写孔子的作文 篇10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

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

综上所述,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个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的人;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人;是一个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是的,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个使我崇敬万分的孔子。

写孔子的作文 篇11

在我们呈“口”字型的教学楼中间,有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小方院。走近小方院,便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是一尊庄严的孔子雕像,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小方院的正中间位置,十分雄伟、壮观,他面容慈祥,泰安自若,衣着简朴,左右手放在一起,是古代周礼中的行礼方式,雕像下方是孔子的生平简历,讲述了这位伟人灿烂又辉煌的一生。雕像的后方,是从孔子的著作《论语》里摘抄的名言警句。整个孔子雕像尽显儒家风范。

一年四季,他都在陪着我们学习、成长。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到了,我们也开始迎接新一年的学习,孔子雕像也沐浴在这舒服的春风中,一边在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一边在感受着春的气息。

烈阳炎炎,夏天来了,火红的太阳晒得我们喘不过气,仿佛空气都要凝固了一般。可不是吗,就连孔子雕像也热得全身上下都十分滚烫,他的身体是铜铸的,要比我们更加热,但孔子依然顶着烈日,站在那里。

落叶飘下来,不知不觉,秋天也随之到来了,天气渐渐凉了起来,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毛衣,在教室里上课,但孔子却穿着他那单薄的衣服,意志坚定,我们看看他的样子,真恨不得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上。

冬季降临,天越来越冷,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一来到学校,便看见,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的孔子雕像,我们都惊呆了,孔子雕像的头上、肩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我们赶紧上去,把孔子雕像肩上的雪给扫干净,肩上没有了雪的孔子雕像,笑容可掬,仿佛正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呢!

孔子雕像一年四季立在那里,从未离开,他那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是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榜样。

写孔子的作文 篇12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29课,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注意琴上面两上王字第一个王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师:除了知道孔子的名言之外,你还对孔子这个人有哪些了解?

生2:我还知道孔子曾经教过3000多名学生。其中成就较大的有72人。

师:是啊。大家看(出示)这就是孔子,人们推崇的千古圣人、万世师表,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老师这里有一幅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分布图(出示)。现在孔子在你的心目中流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对啊。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这位伟大人物的学琴故事了,字词你都认识了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大屏幕词语。

师:读的很正确。那词义你都理解了吗?抑扬的琴声怎么理解?

师:理解了这些词语,那我们就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来读读。

师:真有信心。昨天我听你们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有的句子有些同学读起来比较拗口,不知你能读准确么?(大屏幕出示)

师:你读得准确流利、声音洪亮,不错。琴瑟笙馨比较陌生,(出示图片)它们是古代的四种乐器……再来齐读这句话。

师:体恤这个词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很少出现,谁查到了它的意思?

师:周文王是古代周族的部落首领。他宽厚仁慈,深得百姓爱戴。来,齐读这句话。

师:难读的句子能够读通顺、准确,这都是收获。谁来说一下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2――6自然段是讲的孔子学琴的经过。

生2:我知道了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一位音乐行家。

生4:我知道了孔子在学琴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5:我知道课文的2—6自然段写了孔子学琴的过程。

师: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一看孔子学琴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一会交流。

师:(板书掌握技巧)掌握技巧之后呢?你继续说。

师:对,领会出了作者是怎样的人。(板书体会作者)这就是孔子学琴的过程。谁能根据刚才的交流,看着板书,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生1:本文主要写了孔子50岁那年跟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在练琴的过程中孔子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琴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师:你概括得很简练、准确。那老师问你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1:炉火纯青就是说技术、学问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

师:这是你现在的理解。相信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对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师:同学们,描写孔子学琴过程的2-6自然段看似浅显,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读,就会读到很多让自己心动的句子;甚至透过一些词语、标点符号,我们就能体会到孔子和师襄当时的心理、神态;还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样子就会象一幅画面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想不想体验一下这种感受?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自由地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给你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深入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一会交流。开始吧。

生自由读句子。 师巡视。

写孔子的作文 篇13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就不得不说说两家学派的异同。

书中也说:墨子对孔子的中央思惟—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事实上两人的思惟真的没有相互不同之处吗?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他所正视的是“兼”与“别”的区别。假如众人都能做到兼相爱,那么,社会就是完全同等的,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和自己给予的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孔子却将仁爱分了等级,从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后到国人、远人,所有人都不能像爱父母那样去爱远人,这从根本上与墨子的观点不甚相同。再说交相利,在墨子看来,假如兼相爱能实现,那么交相利是必然实现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同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爱与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在孔子的思惟中,一切都要遵循礼法,只要遵从了礼,就是准确的。所以综上,墨子注重是与否,而孔子注重多与少。但从中我们也能感触感染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过苛求来实现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谈鬼神,一不谈鬼神,这好像又是显著的异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观点之下,又有不合,“子不语怪力乱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以为不然。从当时时代的角度说,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祭奠这样的流动就属于礼的范畴,而并不在于祭奠的对象,只要尊重祭奠的对象,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立场,既不崇拜,也不反对,而是出于一种居中的立场。墨子信鬼神,却又不谈祭奠,这也是不矛盾的。书中说,这是为了让人做到兼爱。孔子又何尝不是呢?““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不就是为了教人向善吗?带着对鬼神的敬畏,祭奠也好,不祭奠也好,才能让众人做到爱人。

如斯看来,二者从根本上,并不是完全不同,但就从反对纷繁复杂的礼乐的角度来看,假如把墨子放到现在,可能会成为极简主义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吧。

写孔子的作文 篇14

最近几周,初二年级开展了国学课,学习《论语》。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为什么这本书能流传这么久呢?因为它里面凝结着孔子的智慧,它蕴含着千古世人无法改变的人生真谛。

论语中的主人公,孔子,名丘,字促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提出了“儒学”。而这本书是主要就是表达了儒学的一些思想观念。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谦虚、好学、乐观、简朴、善良、仁德、以人为本.这些优秀品质一齐集合在一人身上,是多么的高尚伟大啊!孔子是智慧的化身,他身上的品质也是多得数不胜数。也是因为这些,孔子成为千古世人眼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同样,他在教学上也有很高明的教育方法。“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考问题方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并且他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这些千古名句一直流传到现在。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孔子这些精神呢?我们有没有像孔子一样好学?有没有待人和气、热情?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品质?.这些都应是我们“一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或许学习孔子的一些优秀品行,会使你的每一天都更有意义。

写孔子的作文 篇15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各方各面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仁人志士,他们在我眼中是那么的崇高和伟大。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老师教他弹琴,他学会了,打算教他下一首曲子时,他说:“不行,我还没有牢牢记住这首曲子呢。”再练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已经记熟了这一首曲子,学另一首吧。”他再次婉言拒绝:“不行,我还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含义呢。”又练了一段时间,他对老师说:“这首曲子忧国忧民,又有远大抱负,带着渴望安定的韵味,我想,他的作者是周文王吧?”老师听了非常高兴,说:“不错,这首曲子叫《文王操》。”

我眼中的孔子是谦虚的。我们都知道,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他是非常渊博的,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但他还是认为自己不够渊博,去拜了老子为师,常常向老子虚心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对老子非常恭敬。

我眼中的孔子是仁德的。他提倡以仁德治国,切勿滥用刑罚,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有远大的理想,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永远不要有战争。

我眼中的孔子是爱国的。他年轻时,曾周游列国,劝说各国国君以仁德治理国家,却没有成功。于是他转而从事教育,希望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弟子。他一生招收弟子三千多人,不论出身和门第,都一视同仁,出身贫苦的人,孔子接济他们饭食,出身富贵的人,他也没有鄙视。对待不同智商的人,能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于是,培养了七十二贤,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个好学、谦虚、仁德、爱国的人,他永远是我们的圣贤先师。

写孔子的作文 篇16

从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的那天起,在我们的生命中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老师。这个角色很特别,有时候像父母,关心你,教导你;有时又像是朋友,理解你,支持你;更多的时候,他站在讲台上,向你展示知识的魅力,给你讲述做人的道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老师。在我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拥有这个职业即高兴又烦心。遇到好的学生会让老师省不少心,成绩好,表现也出色。如遇到那些不听话的学生,又让人烦心,而且要花费许多时间去教育他,使他走向正道,所以说老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懵懂无知的儿童,到朝气蓬勃的有知青年,从老师身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有为人处事的方法,良好的习惯,高贵的品格。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写下那行歪歪扭扭的字吗?还记得我们总是算错的那些加减乘除吗?那是我们求知的起点。今天的我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和老师的耐心辅导和监督密不可分。古今中外许多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成功固然要依赖自身的努力,但也绝对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指点。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用心,用生命实践着这句话。

但年孔子和弟子们因为战乱困于陈葵,饿了七天七夜,奄奄一息。颜回外出讨来米来煮饭,但饭快熟时却从灶上掉下了一些灰土。这让颜回十分为难。给老师吃,太不卫生,扔掉又太可惜。他只好把沾有灰的饭抓起来吃了。恰巧被孔子看到了,他以为颜回是在偷吃,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孔子感叹地说:“所信者目也,而目就不可信;而心就不足悻。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上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弄清楚真相之前,亲眼所见也未必是事实。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与老师产生的许多矛盾,有好多都是源于类似的误解。其实只要坚持我们多一份包容和豁达,误解有时甚至能转化为让人奋进的动力。

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其实尊敬老师应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诚恳,谦虚的对待老师的批评。总之,尊敬老师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习惯。孔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老师,最终也会让你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信其教才愿受其教。”意思是说,只有亲近老师,与老师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相信老师的话,信任他,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学的好,学得多,最终学有所成。

陪伴你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岁月,点燃希望。他温暖的关注,激励的话语,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就是我心中的老师。

写孔子的作文 篇17

奶奶今年已经64岁了,但别人都说她长得年轻,因为她一根白发都没有,而且身体非常健康。奶奶每天穿着整洁的衣服,看上去精神抖擞。

奶奶很勤劳。她每天很早很早就起床,到运动场去锻炼身体,把家里一天要吃的菜买回来,还把我们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奶奶会做许多好吃的饭菜,像面条、大米、饺子这类普通的饭自然不在话下。奶奶总是变戏法似的给我们做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饭菜。爸爸、妈妈和我每天都能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爸爸吃饭时总是吧叽着嘴,边吃边说:“真香!”

奶奶的手很巧,会做许多东西。比如说棉裤、棉衣、秋衣等。奶奶还会缝衣服呢!爸爸衣服上的线开了,奶奶给他缝好;妈妈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奶奶给她补上;我衣服上的拉锁坏了,奶奶买上新的给我换上,就连姑姑的衣服有了毛病,也让奶奶帮她修补。

奶奶去旅游时,我很想念她,就把奶奶的照片拿出来,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要看好几才次。奶奶终于回来了,我心里了开了花,像过年一样高兴。

写孔子的作文 篇1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在初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有幸去到了南京的夫子庙,夜游夫子庙果真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每走一步,心中对孔夫子的尊敬就更重一分。孔子出身鲁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重重,希望以他超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拯救自己的国家。我心目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膜拜的木牌,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聆听人的内心的默默观察世界的老人。说他是老人,是因为,两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们去领悟这个民族的根。

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时的贫困并没有抹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时的挫折也未曾动摇他坚定的心,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断他思想的升华!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习相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已经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是"不倦"却是建立在学生痴于学习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础上的。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写孔子的作文 篇19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7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理解“毕恭毕敬、炉火纯青”等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虚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1、课件出示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各地孔庙,引出孔子。

2、阅读课文学习链接,初步了解孔子。

3、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孔子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结构)

(1)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读、同桌互读、全班读。 (提醒学生注意:哪些是翘舌音,哪些是前鼻音。)

区别形近字:卷——倦 恳——垦 溢——益 浸-——侵 抑——仰——迎 炉——庐

(2)练习书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记忆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提醒:“抑”字右边不是“卯”字,“溢”字右边不是“兴”字,“恳”的上面不是“良”字。 (3)理解: 琴 瑟 笙 磬 (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理解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 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

席地而坐:古代人铺席于地以为坐,后泛指在地上坐。 运用自如: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 顺畅自然: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如痴如醉: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3、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提示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使用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式写。) (3)孔子是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人。

同学们读书真的很仔细,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记叙顺序,而且对孔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孔子学琴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1、抄写生字、新词。

1、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呢?谁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温故而知新)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做事认真、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的?在相关的语句下划上线,并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1)„„他样样都会,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但孔子从不满足。五十岁那年,他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

(“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2)„„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孔子做事很踏实,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师襄第一次去听孔子弹琴

(3)„„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从”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师襄第二次去听孔子弹琴

(4)„„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境地。„„

语言文字训练:

想象一下,师襄被带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可以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这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师襄第三次去听孔子弹琴

(5)„„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孔子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 „„” (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师襄评价孔子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师襄第四次去听孔子弹琴

(教学这些重点句时,让学生思考抓住人物的哪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渗透“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课文中的写作手法:a、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b、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 C、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

3、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以后应该怎么做?

4、积累孔子的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5、布置作业: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用一句话(一段话)写写你身边的人。

学曲谱 学而不厌 掌握技巧 不断进取 领会内容 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 炉火纯青

1、注意读的指导要有层次,读的形式在教案中要有预设,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教师评价朗读的语言也要预设好,读得好的怎样评价,读得不好的怎样引导,必要时教师范读。

2、在什么时候板书、课件什么时候出示要心中有数,要在教案中体现。

3、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要预设要,视教学实际随机应变。

【写孔子的作文19篇】相关推荐
老师作文19篇

作文是探索语言的过程,作文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靠自己的创造力。关于“老师作文”我们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认真思考以下建议或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启发!...

勤奋作文19篇

栏目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一篇关于“勤奋作文”的深入分析文章。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写作会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思考日常生活。好的作文都是具备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开头,意味深长的结尾。希望您赞同本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