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23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1)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爸爸妈妈来到了电影院看电影,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唐山大地震。

在1976年,唐山里,讲着一家四口,爸爸妈妈生了两个小孩,姐姐和弟弟,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一天晚上,他们都在睡觉,他们爸爸妈妈在外面,这时候,地震突然来临,二十三秒让这成了一片废墟,这里讲述一个家,爸爸为了救妈妈,自己被一吊车给压死了,姐姐和弟弟被同一块木板压住了,妈妈为了救这两个孩子非常的痛苦,因为救弟弟,姐姐就会被木板压住,救姐姐,弟弟又会被压住。只能救一个。最后妈妈做出了坚难的选择,救出了弟弟,姐姐听到后就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让姐姐奇迹的活过来了,然后被两名解放军领养了她,她的大名改成王登,小名叫丫丫。三十二年过去了,在汶川地震里,她与弟弟相遇了,她见到了自己的妈妈,她也原谅了妈妈,最后终于一家人团聚了。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2)

人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异常闷热的天气,异常的昆虫活动,都预示着灾难的到来。地动山摇,撼人心魄,断壁残垣,废墟一片,所有的温馨、幸福的场景,瞬间化为乌有。

是否能感受到母亲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时心中的矛盾、纠结和刺痛?是否能体会丈夫为了救妻子而遇难时,妻子心中的感动、悔恨和坚定?是否能想象到母亲对女儿、妻子对丈夫坚守32年的艰辛、坚定和坚持?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元妮的心中一直怀着对女儿的愧疚,当她再看到本以为已经死去的女儿时,她跪下了。是扯不断的亲情,才让一家人团聚;是扯不断的亲情,才让女儿理解母亲的做法;是扯不断的.亲情,才让妻子无怨无悔地为丈夫坚守;是扯不断的亲情,才让爱伴你左右……

孤独无助时,给我们支持的是父母,是那扯不断的亲情,就算我们犯下滔天的罪行,最终真正原谅我们、关心我们的是父母,是扯不断的亲情。是父母,是亲情,给我们无尽的关心、爱护、理解、帮助、支持、鼓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过去多久,最持久,扯也扯不断的便是亲情。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们,似乎永远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整日与父母作对,中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代沟。古语云:有一种至亲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他们是最爱我们的父母,之间是扯不断的亲情。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是无知的少年,要学会珍惜我们的父母,学会爱他们,尽少的伤害他们,因为,你再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也会在父母的心中留下印迹,被伤害过的心,无论如何都会留下印迹……

扯不断的情,是亲情,是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爱;

扯不断的情,是亲情,是恨到心底却瞬间破碎的恨;扯不断的情,是亲情,是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民族……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3)

文章摘要:作文我一直以为我有很多朋友,可是到头来才发现我没什么朋友!400字作文不过,对于一些爱得长久,而又说要永远爱下去的人其中变化法则在哪里呢。那一年,他80岁。弯下腰抓了把雪,踩在嗝吱响的雪地上,欣赏着漫天的白色世界,感受着那里的温度,回自己的小窝去罢&hellip!雨声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还有对年华一去不复返的痛惜和欲说还休的惆怅。

这部电影讲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横跨33年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时,一位母亲面临救儿子还是女儿的艰难选择,经过矛盾与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她选择了儿子。但她内心一直怀着对女儿的欠疚之情,33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女儿。而她女儿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因为母亲当时的无奈选择伤害了她,她心里一直恨着她妈妈,恨了整整33年。直到33年后,母女相见的一刹那,埋在彼此心中的爱与恨倾刻爆发、融化。

电影刻画了一位母亲对丈夫、对女儿的的愧疚,也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孤身一人把儿子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对女儿、丈夫的牵挂更让人感动至深。由此可见母亲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艰难与痛苦。

7.6级地震的特效还原,给我触动更多的是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记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生命转眼被无情吞噬,真情在那一刻得以诠释。

看着这部电影,大家禁不住都摧然泪下,都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影片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4)

1976年7月28日一阵巨响震开了熟睡中的唐山,在7.8级大地震中的唐山,变得无比脆弱,方才还笔直的楼房,转眼被夷为平地;方才还鲜活的生命,转眼变得冰凉——无数绝望中无奈的人们,无数争分夺秒抢救的战士,无数高声呼喊在废墟下的伤者——23秒,仅仅23秒啊,就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无数生命唱完的生命的最后一曲……

32年后,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又是一阵闷雷,将午后宁静的汶川炸开了。刹那间,死的死,伤的伤,活的活,亡的亡。地震带来的不只是悲痛,还是永远的心灵的创伤!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对双胞胎,当救援群众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压在同一块石板下面,人们让母亲选择救哪一个,那个绝望的女人哭喊着两个都要,但最后选择的,是弟弟。当沉重的石板压在姐姐幼小的身上时,那个嗓子喊哑的孩子不断地敲击石子,但是,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从此,她恨她妈妈,恨她在最后一刻选择了弟弟。32年后的汶川地震,救援中在同一处休息的两个人,弟弟和姐姐,突然相遇了,32年的分离,刻骨铭心的伤痛啊!当她回去的时候,妈妈又气又喜地给她跪下,乞求她的原谅。32年的独处,造就了一个坚强的心!

在看这部影片时,尤其是在后半部分,整个影厅里布满了人们啜泣的声音,泪水无声地滚落下来,大家都被这大爱,这种精神所打动了。几十年的风雨,淡化了之间的仇恨,刻骨铭心的地震,和那亲人之间宽容的谅解,成为了此电影的一大亮点。

"见证一切的是时间。"是啊,这句话不假。曾经的恩恩怨怨,不都是亲人吗?化解一切的,是宽容的谅解,是不变的爱啊!那位从地震中失去丈夫的母亲,一直到老都没有再嫁,这种不舍的精神,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寄托,一种怀念。守候一个老屋,等待亲人归来的哪一天,期待奇迹的出现;唠叨两座坟墓,一唠就是几十年,就为了让亲人找到回家的路……

这部影片,借地震这个话题,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讲述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成长。它教给我们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学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宽容,学会守候。

"没了,真正没有的时候才知道没了……"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5)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生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则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故事。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一场七点八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一位年轻的母亲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三十二年的情感困境。

这位母亲——李元妮曾几次地说过同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的确如此,人们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一颗秋天的大树,看起来枝繁叶茂,然而,秋风吹过之后,树枝上的叶子就开始随风飘落。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6)

昨天晚间也去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中人们的惨叫和哭喊……,转瞬之间的阴阳两界……,还有震后几十年仍留在灾区人们心里挥之不去的哀伤、压抑和恐惧……,如今早已在新唐山过着幸福生活的唐山人,有谁能说得清他们内心深处埋藏多少不敢翻开的记忆呢?听说每年的是何等滚烫的血缘之情!看似只是一场灾难电影,可实则正是人世间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有谁能保证这世上再不发生灾害呢……?

这世上每个人,无论他从小是怎样的成长,长大是怎样的生存,都是爹妈生养人间教诲的一天天长大,无论怎样的终结,哪一个敢说未曾感受过血肉相连的亲情、即或友情爱情之美好呢?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那么多思念眷爱、才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无奈惆怅和遗憾。

生命脆弱,生命无常,生命灿烂,生命也坚强!在我们有生的日子里,让我们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亲人友人,为所有善良的人,活好自己,即使是一颗流星,也要绽放出光彩。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7)

《唐山大地震》之商道

时至金秋,《唐山大地震》档期已过却余波未平,6.6亿元的超预期票房收入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在这诱人的数字面前,有关影片“好看与否”和“艺术价值”方面的讨论变得异常苍白,与其像孙海英一样纠结于“国产片粗制滥造”的困惑中无法自拔,不如认真地分析下《地震》成功背后所蕴含的商道。

作为能够奠定华谊兄弟2010年全年业绩的精品项目,《地震》的投资和推广可谓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上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经典案例。

1. 天时:审时度势并择机而动

所谓天时,即项目运行能够合理地计划和控制时间,并具有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显然,《地震》将放映的档期敲定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暑期档”是经过精心筹划的。首先,2010年的暑期档并没有其他强势作品上架,国内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三位导演只有冯小刚粉墨登场,好莱坞也没有像去年《阿凡达》似的作品气势汹汹地杀入中国,这种局面显然要优于国庆档期的“捉对厮杀“和贺岁档期的“群雄争霸”;其次,暑期档已经表现出能够成长为贺岁档期相媲美的潜力,走在时尚前列的学生群体大有使得7、8月的电影市场比天气还热的趋势。基于以上两点,《地震》在能够确保需求的情况下,避开了同业的激烈竞争,可谓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住了上映的时机。

与对上映档期的精心安排相比,不大为人所知的是,《地震》在筹拍过程中还发生过暂停和延期的小插曲。实际上,唐山市筹拍《地震》的想法由来已久,并在2008年上半年就与华谊和中影敲定了合作事宜,但剧本一稿讨论过程中恰逢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华谊当即决定暂停该项目而先拍《非诚勿扰》。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审时度势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决策,假若华谊按部就班地在2009年或者更早的时间推出该等作品,不免给人留下“靠揭民族的伤疤来赚钱”的口实;而在当灾难的悲伤稍有淡化而又似乎难以忘却之时,华谊才适时推出这部催泪弹之作,恰恰迎合了人们在灾难过后感情静默期的期待。

由此可见,华谊在项目运作周期的规划上具有主动和灵活的掌控能力,对市场的反应和期待也有着准确的预测,这亦使《地震》在推出之际便占尽天时之利。

2. 地利:因势利导并善用资源

所谓地利,即项目运作中能够始终占据有利位置,并善于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

众所周知,《地震》的甲方是河北省唐山市政府,这本是一个政府部门启动的形象工程,因此可以想象,甲方期待中的《地震》应该是主旋律的、大场面的、有气势的。但事实的结果却是,这部电影有太多冯氏“小故事”、“温婉细腻”的风格烙印。据说在唐山市有关部门与华谊接触之初,冯导便很自信的表态,“我愿意为城市做名片,但要按照我的标准”,我想正是这种强势而坚决的态度使得华谊在电影创作的全过程都能握有主动权,并因势利导地将甲方的意图拉上自己的轨道。

当然,华谊和冯导能之所以有如此果断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和风格有着绝对的信心,这在行业价值尚未形成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尤其罕见。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在《地震》开映的前两周,中国多数院线的放映厅几乎成为了《地震》专场,观众到达影院后竟无过多选择的余地。对这种现象专业人士有两个解读,一是其他影片为“避震”而主动调整档期,二是华谊与院线结成“独霸联盟”,用两周的时间垄断渠道。在这方面,我认为后者的存在更为合理和真实。华谊非常善于利用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领先地位,整合利用各种上下游资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3. 人和:商业思维并合作多赢

所谓“人的和谐”,就是在项目运作中,通过利益纽带协调各方关系,在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jYM1.cOM

除了唐山市政府、华谊和中影集团以外,《地震》的投资方还包括浙江影视集团、英皇集团和寰亚公司,它们三者均是后期被华谊以转让股份的方式引入的。利益共同体包括政府结构、战略联盟和竞争对手,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其中,唐山市政府的作用不再重复,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文化产业投资,实现城市品牌的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其软实力。实际上,以华谊为主导《地震》项目不仅为当地政府推广了城市形象,还让政府投资获得了足够的有形回报,我想正是这种项目设计中的商业思维维系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亦即要与政府机构实现良好的互动和合作,企业必然要精心准备一套以商业思维为基础、以政府意愿为主轴的蓝图设计。

此外,华谊已将该项目的部分投资转让给浙江影视、英皇和寰亚,这看似是创利之举,但实际上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其一,华谊转让部分股份拉三者入伙,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其二,主动让利的姿态可以加深与战略联盟者之间的联系,修补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其三,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有助于提升对行业上下游的谈判能力,比如渠道控制与媒体沟通等等。如此来看,善用利益纽带维系和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实现共赢,才是“人和”商道的最高境界。

《唐山大地震》,一部践行商业逻辑的经典案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亘古不变的商业运作之道。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篇8)

我一直热衷于看电一影,闲暇之时总喜欢出入电一影院,只要是新上映的影片如果没有什么是耽误了的话,我几乎会常常到!呵呵!不要说我是影迷哦,因为我有点影痴啦!

唐山大地震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只有耳闻,没有眼见,当听说冯导的《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多少有那么点想看的冲动,顾名思义国难片,避免不了我大哭一场啊,怕看完电一影眼睛会肿成铃铛,所以一直没去看!

上映到今天为止已经半月之久了,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还 是带着足够的纸巾来到了万达电一影院,准备好好看完这部电一影!

影片开始介绍了生活在唐山的一家四口,虽然过的不是很富裕,但是很幸福,爸爸,妈一一妈(徐帆),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弟弟是龙凤胎。就在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灾难来临了,来得是那么的突然,23秒钟,仅仅的23秒钟,什么都没有了。爸爸推开妈一一妈企图去救自己的俩孩子,可是来不及了,整个楼倒塌了,爸爸就这样埋在了砖头瓦块中。妈一一妈近乎绝望的时候得知自己的孩子都还 活着,可是一块石板压着俩孩子,没办法同时救出,只能保一个活命。这时是我开始哭的时候,一个妈一一妈怎么去抉择啊,“俩都救,我求求你们了,孩子的爸爸已经没了,孩子不能再没了,我都要。”可是只能就一个,谁都没办法,在不救俩都没办法活,最后妈一一妈忍痛说出三个字“救弟弟”,这是女儿在石板下听见了,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她不再挣扎。

经过大家的帮忙,弟弟就出来了,胳膊被石板压折了,晕过去了。妈一一妈抱着姐姐的一尸一体,嚎啕大哭,这是自己的孩子啊,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没有办法。妈一一妈把姐姐放在了死去爸爸的身边,带着弟弟直奔解放军医院,因为弟弟也没有气息了。

这是天空下起了大雨,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大雨浇醒了昏死过去的姐姐,奇迹出现了,姐姐活过来了,是一名解放军叔叔看见后把她带走,送进了孤儿院。后来她被一个军人家庭收养了。可是在她心里一直痛恨着那一刻,她那么爱的妈一一妈抛弃了她,这种怨恨在她心里一直压抑着。同样,也是她性格孤僻、冷漠、犹豫形成的开始。

经历过了就知道该珍惜了。弟弟孝敬妈一一妈,为了不让妈一一妈太累,自己打算去闯一闯,还 让妈一一妈过好的日子,于是开始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他的坚强真的值得我们学一习一,必定他是只有一支胳膊的残疾人啊!

姐姐喜欢学医,努力考上了杭州医科大学,离开了疼她爱她的养父母,在学校里开始了自己的一段恋情,也是因为这段恋情她没有办法继续完自己的学业,怀着一个不负责任的学长的孩子就这样消失了,因为她不想自己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

几年之后弟弟凭着自己的力量开了公司,做了老板!有车,有房,有老婆,也有了自己的儿子--点点。姐姐也生了自己的女儿---点点,虽然从没见过面,可能是心有灵犀吧!孩子的名字居然一样!这时的唐山市已经重建了,所有的房子都重建了,高楼大厦,可是唯一没有建起来的是妈一一妈心中那所房子,将近30年了,每一年烧纸的时候妈一一妈都会念叨着爸爸和姐姐要记得回家的路,妈一一妈总说着一句话: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为了爸爸和姐姐,妈一一妈不在搬家,儿子的孝心也拒绝了,因为妈一一妈知道在搬家爸爸和姐姐又会不知道回家的路!

过年了,姐姐带着孩子失踪5,6年后回来找自己的养父,养父虽然生气她的不告而别,不过看见带着孩子的女儿,还 是高兴占了上风,不过这次也是姐姐要远嫁加拿大之前和养父的最后一次相聚了!也许是因为当年的三个字:救弟弟。才使的她要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吧。远离伤心的地方。

直到汶川地震了,远在加拿大的姐姐又一次震撼了,她呆不住了,她要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什么!弟弟也带着自己组织的救援队来支援汶川难民,机缘巧合之下,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姐弟相认了。妈一一妈知道自己在32年前死去的女儿竟然还 活着,心里的感觉真的没有办法形容,不过徐帆的表情,把这个感觉表演的淋一漓尽致。女儿进门后,妈一一妈第一反应就是给自己的女儿跪下了,因为妈一一妈知道女儿恨自己,要不是恨的话,32年了,早该来认自己的埃跪在地上的妈一一妈请求女儿的原谅,女儿也跪在了妈一一妈的面前,32年的积怨,悔恨一时间变成了亲情的一一交一一织,亲人就是亲人。这种感情没有办法用言语去形容,看到这个情景的人们,没有不流泪的。

一家人最后来到爸爸的墓地,爸爸的墓碑前面就是姐姐的墓碑,墓碑下面都是妈一一妈给姐姐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年买的课本,这就是妈一一妈,32年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女儿,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当年的抉择愧疚着,自己苦苦折磨了自己32年。女儿看到这一切,泣不成声,妈一一妈的一生能有几个32年啊,这32年妈一一妈是怎样过来的埃自己却一直在怨恨中折磨着自己最爱的妈一一妈。弟弟能过活着多好埃这是姐姐自责的哭着,和妈一一妈相拥着,亲情战胜了一切,伟大母亲的最终得到了女儿的谅解。

整部电一影看完,影院里的观众大多拿着纸巾在擦一拭着,不管这部影片是不是商业味重,它确实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泪洒影院。电一影成不成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题材让经历过的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情,让没经历过的人,重新认识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母爱才是最伟大的!

最后像唐山遇难的24万中国同胞致敬!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相关推荐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

看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赏析了一部经典电影,它激起了我内心深处激情澎湃的情感,让我在情节的交织中难以自拔。这部电影是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亲历了那段耀眼而荆棘丛生的历史。以下是我对这部红色经典电...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有值得借鉴的范文吗?写观后感就是把短暂的视听感官刺激,变成自己的理性思考,怡心句子网的编辑为了让您感到满足努力制作了这份“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