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6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6篇。

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读后感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个人观点的表达、感悟和经验的分享、结合自身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等。这本好书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坚持追求目标、珍惜友谊、勇于面对困难等等。读后感的主题内容,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您能通过阅读这份读后感,有所体会,并能够提取其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1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对压力的解释是不同的。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己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可能有两类:

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师范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通过特岗教师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师范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基础素质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但不谈人生,是否又似无志之流?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资格谈论生活。季老有。你拿到了。他有。我有。

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还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人生,他一定是很赞迎的,尚不说我们谈论的深与浅,但谈了必比不谈好,谈完了,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的。

以我的阅历来谈人生,与季老比,自愧差悠远。但我必须谈,谈的目的不在于与谁比高低,比好坏,而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前段时间忽觉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于是常问自己:

“我这一辈子到底想怎么过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接着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寿终点(听着有点可笑和可怕),把我这一辈子分成了几个时间段,然后每个阶段都订了一个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并不一定切实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进的方向。

再回头看看这些目标,真正为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没有,每个目标都充满了他人与他物:有亲人、有爱人、有所在的环境甚至有国家。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精力有这么大,很多因素都牵连在一起,不再具有绝对的单一性。

人的一生过得幸福与与否,心态很重要。季老的平静和冷漠也感染了我。面对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也学会了冷静。轻松自然的心情让我不那么累,也能挖掘我的潜能。

人们首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必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

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又读到季老“不完满的人生”一章,这章应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愤愤和失意于种种不完满中。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着种种的憧憬,只要未来的时候未到,总会抱着一个完美的希望,追寻着自己完满的人生。但现实一再出现后,才发现原来生活中是交织着无数不完整的。

才开始学着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完美主义”走向“不完美主义”,开始去学着心平气和地看待甚至欣赏着各种不完美的事情和各个不完美的时刻,才理解了“完满”与“不完满”的可爱之处:所经历的事情诸完满,那末最终的人生却不能称得上完满;如果走过的路中有不完满,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满的人生。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变得趣味横生。

有一种笑看风云的感觉,对于这种状态,想到用“超然”来形容,不知是否适宜。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

纵向和横向分析,结合各方面的现状,理顺态度后,是时候轻松上阵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祝福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完满的完满人生,此话听来易解实难行,努力吧!

小河镇一中

李冲2012-5-1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谈人生》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语言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读后,我感受颇深。季老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处处充满了人生智慧,一生都在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在现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里,这本书很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纵览古今内外,百分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如果真能了解其中的含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体谅理解。只有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人生才能更加释怀、做人才能更加坦荡、遇事才能更加知足常乐。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到彩虹,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的洗礼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做人与处事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和情感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如果能处理好这三个关系,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我们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必须讲究人际关系。懂得爱人,而后,人才爱之,这是无私大爱的仁爱之心。"满招损,谦受益。"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能利人利己、终身受益。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赞誉冲昏了头脑。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要懂得宽容,互相体谅才能和睦。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时尚。

论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人与人的天资是不同的,这是客观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机遇,却往往被人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自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勤奋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劝人做事不要鲁莽,仔细考虑后再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放眼当下,行事之前先考虑可行性,考虑得越广越好、越细越好,再加以比较,谋后而定。

我们面对的现实

所谓"当时",指人生过去的某一个阶段。处在那个阶段中时,会觉得日子也不过如此,是很寻常的。但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后,回头看,当时实在有不寻常之处。不惑之年的我,回忆起当年走过的路,感慨万千。曾经吃过的苦,现在看来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回忆。所有的过往烟云都已不复存在,唯有那颗炽热的心仍在跳动。当下亦或将来即将面对的困难,放到整个人生中去看,都将会是非常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即使已经到了40岁,仍然要坚持学习、要惜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决心,不只是说说而已,要言行合一!

有为,有不为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可做,这就是"有不为".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是"应该"?我想,"应该"二字应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为标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善大恶",倒是处处充满了"小善小恶".遵循自己的良知标准,处理好这些"小事",我们的人生也能像季老那样处处流露出智慧。有时候,"大善小善"和"大恶小恶"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积累太多,终有一天便会酿成大错。时下有多少贪官污吏不是从小贪开始的啊?

人生之路崎岖坎坷,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幸遇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些弯路、少一些苦闷。《季羡林谈人生》是季老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教导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恐怕我得用一生的时间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3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 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_。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4

一滴水可以唤起千千万万人的思考,一粒沙子可以看到世界,一张脸可以看到天堂,一本好书可以看到无数人的命运。--题记

最近读《季羡林谈人生》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的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哲学:论人生、论读书与学习、论人生感悟。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因此,我们年轻人应该留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留下一分钟去理解,人生的意义是留下一分钟去感受,人生的价值是留下一分钟去理解?

留下一分钟, 人生的真谛是? 留下一分钟, 细细咀嚼"人为活着? "或人活着究竟是……

与生俱来的欲望,可以说是人性的体现。欲望的存在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想想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但也要想想人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渴望拥有权力。同时,欲望也是烦恼的根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烦恼:贪婪、仇恨、无知、迟钝、怀疑和眼见。一切都有两面性。我们如何才能控制欲望,在正确的方向上实现价值?

他告诉我们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平衡和心灵的安宁。

他说,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理解了这一番道理,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就不会有苦恼。

即使面对苦难,我们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至少我们可以避免嫉妒和怨恨。季老的平静和冷漠也感染了我。面对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也学会了冷静。轻松自然的心情让我不那么累,也能挖掘我的潜能。

人们首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必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

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有些事情,我们没有时间安定下来,忘记在忙碌中思考不作为,甚至有些人根本不会思考。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就好像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星城地区检察院监狱检察处( 韩冰囡)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5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他在古印度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奴鲁语语义学和梵文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火奴鲁鲁语和其他外语。他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教学、印度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季羡林的思想犹如一部厚厚的百科全书,使人睿智。然而,他的性格却如清水。伟大德美德和智慧是看不见的。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在任何时代或社会,只要这一步能够实现,整个社会都会是聪明人。没有傻瓜,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和身体对内部和外部事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的角度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新的疾病等等,人们觉得,这当然是压力,但压力是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防范措施,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法律和所有其他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

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想,如果老年人能做到这***忌,老年人就会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也会增加长寿的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国内外还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整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会幸福;否则,生活就会麻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篇6

我不太爱看书,长期以来,我只爱看些小说打发时间。但是在这个人人热衷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的时代,我看了很多的连载,网络小说看得多了,但我始终没能心满意足。在新浪读书,我很意外地看到了这本《季羡林谈人生》,于是开始阅读。

一开始,我觉得先生讲的“人生”有点平庸,甚至有些糊里糊涂。看得很慢,有时一天才看上一两篇。直到看到第六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开始信服起先生来,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先生谈人生不会像市面上很多炒得火爆的励志读物,其实作者自己讲的东西可能自己都不能确信,却非以不断的强调和心里暗示要读者信奉。先生讲道理,不会非要你接受他的道理,喜欢举些例子,古今中外、他人自己,娓娓道来,不过是告诉你他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的经验和思考。先生之说无不体现了他自己做人处世的哲学。

我觉得先生是一个很宽厚豁达,真诚谦虚并且很积极的人。在我看来,先生所说人生无非是要不可强求、不可太过执着。你必须明白有的事你无法改变,所以你得学会如何平衡你的内心,如何处变不惊。但先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原则的。

我想我并不太能体会先生的哲理,因为他总是很辩证地去阐述一些问题,很多东西都讲到“度”或者“分”,最难把握便是“度”和“分”,先生也不能给出个十分明确的界限,因为毕竟很多事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不同的。但先生泰然面对人生的这份气概倒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最后我想引了先生的话做结束,这也是我看此书得到的最大启发: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6篇】相关推荐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汇编6篇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公顷,它不但建筑宏伟,浓缩了当时的中外名胜,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但是,《圆明园的毁灭》告诉我们这样世界上的瑰宝就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被外国列强付之一炬,造成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读后感12篇

暑假里我读了《芝麻开门》,这本书是江苏作家祁智写的。主人公张天是大钟亭小学的转学新生,来到四(1)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有想当元帅的迟速、小小服装设计师孙新悦、胖女孩姜姗、爱踢足球的孟可文……这本书主要讲了四(1)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有学习上的烦恼,有同学之间的不愉快,有闹出的大笑话,还有班集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