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范文 > 导航 > 故都的秋教案13篇

故都的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17

故都的秋教案13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故都的秋教案”相关的文章推荐,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你的市场营销带来提升。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的制定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必须元素之一。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 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

教学设想

1.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真与美。

教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教师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要对郁达夫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首先补充课下注释①的内容)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为了解的内容)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曾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满腔热情地回到祖国,面临的却是失业和居无定所的现状。当时中国的黑暗环境与个人的不得志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唯真唯美”,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二.鉴赏课文

(一) 总体概括感知课文

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

生齐答:清 静 悲凉 (板书)

师:作者把这清 静 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板书)

秋晨院中赏秋图

晨起观落蕊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二)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的“真”与“美”。

1.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

生答,师明确:

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漏光 残垣 蓝朵 秋草

故都的秋教案 篇2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三)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总起(第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三)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四)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分析:作家为什么对于北平秋天内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

故都的秋教案 篇3

《故都的秋》的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知识教育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教学难点: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听录音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器材:录音机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语: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知道了《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它就是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优化方案》

听录音

思考问题:请找出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的`词语。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分析课文:

问题一:“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主观因素)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客观因素)

问题二 :按照正常思维课文接下来无论选取什么景物,都要为“清、静、悲凉”服务,同学们阅读课文3----11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图画并为其命名。

庭院清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喜看秋果图

问题三: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作业: 1.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2.在下列括号中加入定语,体现作者“清、静、悲凉”的感受。

陶然厅(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的虫唱

玉泉(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庭院清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喜看秋果图

故都的秋教案 篇4

关于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导语: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价: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六)创造阅读就,读出自我:

师: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

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业:

1、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八)教学反思: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故都的秋教案 篇5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从19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故都的秋教案 篇6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中第一单元的《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虽然都知道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对这句话的含义却理解不够,所以本节课想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形”与“神”的关系,教给学生阅读散文一种方法与技巧。同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这一单元为散文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充分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散文是如何从“形”过度到“神”的,“形”与“神”是如何结合联系起来的?“形”与“神”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回顾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五幅“秋景图”和文章的整体特点,学生很快答出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讨论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五幅秋景图,看看它们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散文是如何从“形”过度到“神”的,“形”与“神”是如何结合联系起来的?“形”与“神”的关系是什么?

这一环节,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立足文本,讨论交流,最后推荐一位同学发言,集体交流,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学生详细分析了五幅图景——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同时、体味作者除过寓情于景之外,散文有时候也会通过议论或直接抒情表达感情,最后让学生对“神”进行小结。得出本文通过五幅秋景图的描绘,通过议论、抒情段的表达,为我们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喜爱思念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形成了这篇散文的“神”。

这一环节,小结出本篇散文的“形”即五幅“秋景图”,“神”即是作者对故都的思想感情,“形”与“神”是通过文章的整体特点“清、静、悲凉”结合起来的,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形到神、形神紧扣,浑然一体。

阅读散文,先分析“形”,再分析“神”,分析“形”重点把握作者描绘人事景物的特点,分析“神”重点分析人、事、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各种问题便迎刃而解。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做散文阅读的题目,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刚才我们对散文阅读方法进行了总结,那么现在请大家把《资源与学案》打开翻到第18页,为了节省时间,老师选了一首接近散文的词,大家运用老师刚才教的方法,完成第三题。并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给以评价。

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教师示例:小院破屋香茗,碧天青草蓝花。鸽飞蝉鸣雨下,天气凉啦,故都秋景极佳。

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2.仿照《天净沙·秋思》扑捉课文中秋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板书设计明确的向学生展现了“形”与“神”的关系,同时,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充分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4、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走近作者:

三、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生自愿读,每人几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情感),老师补充PPT8

2、听音频,作对比。

四、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探究思考。

(一)、探讨2、13自然段。

1、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4、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5、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探讨1、14自然段

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六、合作探究。 分析三到十一自然段。五幅图景。

故都的秋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能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通过自读与齐读课文后,学生大多反映喜欢郁达夫细腻的文字,喜欢他笔下的秋的独特的韵味。但同时,由于对于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陌生,他们普遍反映不大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生大多喜欢散文,同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正在形成之中。所以,课堂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让学生鉴赏课文,又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对作者与背景予以详细介绍,可让学生逐步学会品味课文并逐步走入作者内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秋天相关的图片,复习关于秋的古诗句)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二、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讨论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三、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提问引导并点拨:(1).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文眼)

(2)为了展现这些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概括)

2.教师帮助纠正字音:潭柘寺仄

3联系背景及作者深入剖析作者的内心。

五、文章细读,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1、读1、2自然段,分别用三、四个字概括北秋、南秋的特点?

联系背景及作者深入剖析作者的内心。

学生于文中进行勾画、概括,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文中勾画、分析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走入作者内心,领悟“清、静、悲凉”的秋景

2、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3-11段,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明确:1、秋院静观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淅沥

5、秋日佳果

3.重点研习秋院画面,品味语言,把握以情驭景、以景驭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引导讨论)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拨一下。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

六总结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3.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就你喜欢的做简要的赏析。

附板书设计:

总起:北秋特点(1—2)清、静、悲凉

分写:秋景(3—11):1、秋院静观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淅沥

5、秋日佳果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学生的诵读,从音准、语调、停顿、轻重读及情感等角度评价。

评价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及表达能力,从问题回答中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还相对较为传统,但是通过巧妙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意识;再进行恰到好处的资料提供,又与学生进行了互补协作。学生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了较深的品味。

在对语言的品味上,学生还只能停留在感性的感觉上,不能深入地品味剖析并恰当地表达,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故都的秋教案 篇9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清秋美景,学习以景显情。

2、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悲秋情怀。

[解读与设想]

1、   本文是郁达夫散文的传世之作,也是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名篇。借此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同时引导学习鉴赏现代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   重点在于学习品味对故都清秋美景的描绘,感受作者流露的主观情感。本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出中国文人独特的“悲秋”情结。感悟此中深义是解读的难点。

3、   教学方法上突出美读的示范与指导,美文美读,以心会心,读出情味便是最好的理解。另外,揣摩语言是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课堂上适当补充、拓展,以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寻求一种人文感受。

4、   二课时

①赏清秋美景                     ②悟悲秋情怀

5、通过学案布置预习,建立课堂链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

1、阅读准备:     课本Ρ62  刘锡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读本P95-110   梁实秋、韩少华等论散文及散文鉴赏

读本  “故都深情”系列散文

2、目标提示:

(1)、整体感知

DD“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读者受到情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读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从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欣赏层次: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弄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

(2)、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入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3)、感受情致

--所谓“情致”,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和笔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所谓“散文笔调”,即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

一、导入--走进秋天

1、回顾“诗中之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

…………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梁小斌)

一路走来,我们徜徉在一个诗意的秋天中。

2、出示课题。

品 “故都的秋”(比较“北平的秋”、“北国的秋”)

--故人、故国、故乡、故园、故土……有着更多的人文内涵,有一种历史感、沧桑感、亲切感,饱含一份深情、一份眷恋。“故都的秋”,意味着一种时空的悠久,一种积淀的深厚,有一种成熟的极致之美,一种浩荡的大家之气。

3、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

郁飞介绍其父日记中记载,本文是1934年8月17日晨起应《人间世》主编王余杞的催索而逼出来的“急就章”。

二、美读--感知全文

1、读出全文基调。

2、读出全文主旨。

3、读出重点语段。

4、自由交流感受。

三、品赏--清秋美景

1、默读3-9,拟出小标题,提取意象。

2、交流、讨论,随机板书。

[板书准备]

(一) 闲坐秋晨图--境清人闲、独对秋晨。

(二) 落蕊缀秋图--踏蕊而去、落寞遥想。

(三) 寒蝉啼秋图--秋蝉衰残、抱枝啼唱。

(四) 斜桥话秋图--都市闲人、雨后微叹。

(五) 硕果品秋图--清秋佳日、硕果累累。

3、赏读语句意蕴。

如: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这嘶叫的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微叹着互答着说:……

相关链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等闲度。

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4、比较秋味:

故都之秋------江南之秋

清 、静、悲凉       慢 、润、淡

饱尝  、十足        不饱、不透、不足、不浓、不永

白干                黄酒

馍馍                稀饭

大蟹                鲈鱼

骆驼                黄犬

四、解读--悲秋情结

1、读出文中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相统一的地方。

2、研读第10节,指出关键句。

3、解读: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4、关于“秋士悲”:

提示思考点,阅读课堂链接。

--郁达夫柔弱的心理、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慨然不顾、奋身前行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得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富于现代知识的郁达夫就是这样,一面思考着现代中国,感应着他的时代,一面沉醉于中世纪的古旧情调,旧梦一般既亲切又凄凉的美感。……在郁达夫这个东方式的文人,审美态度与人生态度本是合致的,--一种鉴赏享受的'态度。而那种人生态度,或者更确切的说,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也更加不着痕迹的显示着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赵园 《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文化冲突之间》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他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他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罗兰  《秋颂》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茂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卷  导言》

--冰心     “母爱、童心、自然 ”

--徐志摩   “爱、美、自然”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燕辞归、客尚淹留。

都道晚凉天气好,                 垂柳不萦裙带住,

有明月、怕登楼。                 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 词  《唐多令》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S,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WW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d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列。……”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 文  /《秋声赋》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朱敦儒《西江月》

--独对山水与四季,郁达夫凝然其性,放纵其心,神与物游。士大夫传统趣味与江南才子的风流笔力致令郁达夫屐痕处处,而处处皆是山水灵慧,日月亲人,性灵文字便汩汩滔滔而出。郁达夫的好散文大多作于20世纪30年代,这大约是因为苦不可抑怒气冲冲的小说岁月已随风而逝,接踵而来的便是散文化的中年心境。尽管,“酒债寻常处处有”,少不得窘迫困厄,但已然洒脱其胸襟,言笑晏晏,游记便写得温润亲切,如与人交谈,又于家常口吻中孕以诗之底蕴。

--姜飞《感性的归途    郁达夫:感伤的行旅》

--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郁达夫并非是一位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

--易前良《悠悠的态度   颓唐的情调》

5、归纳明确:

(要点)

(1)、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自古逢秋皆寂寥”,寄寓失意之悲。

(3)、“话到秋边不言愁”,诠释生命形态。

(4)、郁达夫的个人遭际与心性。

五、作业建议:

1、美文美读,以心会心。

2、小型诗钞:秋天的诗

3、仿写练习:仿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概括本文意境。

4、推荐阅读: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   住所的话   钓台的春昼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吴伯箫    话故都

老舍      想北平

罗兰      秋颂      写给秋天

宗璞      报秋

《读者》04-21    人坐秋天鸟鸣空

安琪

故都的秋教案 篇10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

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美好的感情来。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设疑讨论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

阅读指导

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故都的秋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

导读课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

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要点:

(1)描写了哪些秋景?

(2)怎样描写秋景的?

(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

、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写出了清、静、悲凉。

、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讨

1、设问: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悲歌”,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颂歌”,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讨论。

归纳:

引导:

(。

(思想入手。

(3)从社会背景入手。

归纳:本文应是作者“悲凉的颂歌”。归纳时可联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关语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诗句,深化学生的体验。

(七)布置课外作业

故都的秋教案 篇12

笨马

笨马的教学思路(一课时)

一、查预习

槐huai树 椽chuan子 花蕊rui(区别于花蕾lei) 落寞mo 一叶而天下知秋 嘶si叫 (区别于厮打) 穿着zhuo(多音字) 颓tui废

二、散神不散以及借景抒情

1、月亮、云、海、风(叫学生借助这几个意象写一段借景)

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2、以《秋思》作结:

秋的味道和作者个人的气质有关,和地域特征有关(如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还和季节特征有关。

3、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分析秋色

天空(蓝绿) 牵牛花(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天(灰色)

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气氛不错的话还可分析“秋声”

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

三、本文主题是悲秋、颂秋。

1、北京著名的风景知几何?(让学生自己说)

2、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这里写的故都就是北平,为何题目不用《北平的秋》)

这里提两点:一是个人的气质(略提生平),二是作者当时的心境

四、讨论-------四季的喜好(让学生说最喜欢那一个季节!)

1、春天

2、夏天

3、秋天:秋期,为什么婚期要定于秋天,可见秋天并非是一无是处。

4、冬天

笨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3、作者笔下的秋景有什么味道?(悲凉)那为什么如此“悲凉”?

4、作者由“故都之秋”联想到哪些地方的秋景?你对“秋”有何体验?作者由自己对秋的感受联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对秋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关键处设问)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小结文章结构

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和13自然段,写江南之秋,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并且在结构安排上,一前一后,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1和14自然段也相呼应: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

最后剩下12段比较奇怪,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段是多余的。其实不然,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可见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作者邮箱:

[1]

故都的秋教案 篇13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6、课文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故都的秋教案13篇】相关推荐
李清照词教案集合13篇

教师在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是撰写教案和课件,然而,这并不是一项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工作。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经过怡心句子网小编对资料的深入解析和阐述,我们为您带来了这篇《李清照词教案》文章,以提供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

大班数学教案(合集13篇)

作为教师,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现在是开始准备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特别是对于刚刚入职的教师来说,只有准备好教案和制作好课件,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你想借鉴一些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我为您收集整理了一些“大班数学教案”,请注意这些内容仅供参考,请不要盲目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