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6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呢?看完电影后,我们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激动。当我们完成一篇文章或电影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便是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句怡美小编为您精选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您发现这些信息有用,请不吝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1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小说看完了,感觉小说比电视剧要好,逻辑性,甚至可以说和电视剧想要表达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内涵。当然是从网上下来看的,真的还不错。越到最后,越感觉是作者继袁朗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完人的形象。

死啦死啦和虞啸卿有相像的地方,就是作为军人的牺牲精神,但两个人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虞啸卿是天之骄子,天降大任型的,他应该是不怕牺牲自己的,同时也觉得别人的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死啦死啦则不然,也许是缘于他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职业背景,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对于亡故的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看到上官戒慈一点点地走出失去迷龙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其实,这也是对生命的珍惜,逝者已逝,生者在记挂逝者的同时,还要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这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我想,这部小说,想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时,是需要牺牲的,必须牺牲的,牺牲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战争沦为了某些人利益获取的工具,那是否值得战争,是否值得牺牲就要好好思量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2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抗日战争片,由张译、段奕宏、张国强、李晨等主演。看主演阵容就知道这是一部新式抗日战争片,里面充满了人性的描写。

开局就是拿到一手烂牌,团长集结起了一群残兵败将,各自有自己的心思,不一定是真心想要保卫国家,准备派他们去缅甸大战。这样的开局让我意想不到,就好像我们满怀信心去创业,而自己的手下目标不一致,各怀鬼胎。如何打好这手烂牌吸引着我。

要想胜利就要突破旧体制,创造新模式。当师长发现了怪才团长的才干和勇猛,希望他来做主力团的团长。他当时就谢绝了,我看到这里觉得惋惜。心想,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嘛,以后可以不再过饭也吃不上,装备不齐全的日子了,后来想想,他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首先,他要做主力团的团长势必要抛弃他的旧部下,这是他们一起打过仗,死里逃生的兄弟。其次,他主力团的成员对他都不信任,无法齐心协力。最后,他做主力团的团长必定会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出奇招,那么就很难胜利。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怪才,喜欢天马行空不受拘束。

本剧中显示了很多人性,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锦上添花,很少人喜欢雪中送碳,在还没做出成绩的时候,所有的生存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

在剧中一个老派的代表副师座,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听从上峰的意见,不要惹麻烦。而上峰在会议桌前心思各异,他们又不是能体会到现在的状况和人民疾苦。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某些政府部门的员工,没有人敢当责任,最大的指望就是不出错。

还多次提到了,不怕打战,就怕安逸,安逸度日就忘记对手的枪已经瞄准了自己,就不会逼自己更加努力。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3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映后,收视率一直很高,它的经典之处,除了银屏效果的魅力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赞美和批判。真实是艺术永不退色的主题。康红雷导演近些年在电影界名声大噪,大概也就是因此而得吧。

他可以把原本很严肃的军事题材拍得趣味横生,这就是制胜的法宝,因为风趣本就是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人们所共有的追求。即便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也需要风趣,不然军人还不得寂寞死。军人也会想偷懒,也会想女人,也会打情骂俏,会倚强凌弱,还会在国事与家事之间犹豫,这都是人性的真实面孔。好的作品不会对阴暗面只字不提,而是在描写的时候适当抑扬,突出主题。

中国战争电影,几十年不变的夸大正面,忽略反面,神化我军,愚化敌军。我军士兵都是英勇善战的,军官都是智慧超群,可以党还没号召就开始响应,上司还没开口就毅然大义灭亲,非常积极,毫不犹豫。不可否认中国近代有过一段大义灭亲的历史,但也不会在灭自己亲人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吧,机器?近些年银屏上终于适当涌现出了一批会笑,会哭,会犹豫,会抗议,会贱兮兮地求人,会无奈地适应环境的军人了。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而康导无论国共,对就赞,错就批,是为军事艺术的先锋。

《团长》的价值,不只在银屏效果和人性的真实描写上,它对我们了解历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之前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电影,似乎都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一如我在云南接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居然要等到在大学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的时候才知道,云南有个抗战名城叫腾冲——中国在抗战里唯一主动出击全歼日军的战役,一场万余名同胞永远沉眠疆土的悲壮的胜仗,也就是《团长》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后来又听在那儿上学的同学介绍,腾冲有一座具有近万座烈士墓的国殇墓园,幸好还有游客知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抗日的先驱。一个政党陨落了,难道那些保家卫国的烈士也得跟着陨落吗?记得大学《近代史》老师在讲“统一战线”相关章节时就曾发表过许多感慨,他甚至是撇开教材发表个人观点的。

对于国军的功过,《团长》公正地进行了描述,师长虞啸卿与百姓一道同仇敌忾,他有屈原的修养,岳飞的豪情,有歼敌的决心,胜利的信心,但他治军不当,只顾练兵不顾育人,他的兵忠的是他而不是国,杀敌靠的是命令而不是悲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预见两党更迭的必然性。看看虞家军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操控,为了壮大自己而放弃战机,为了迎合上峰而不惜牺牲部队精锐的唐基;软弱无能却处处讨好上峰,也深得上峰青睐的林译。虞啸卿是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被唐基那帮子人束缚得失去了自我。龙文章之所以可以不受他们的牵制,是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置身党外,一心想要让事情回到它本来的模样——把矜功伐赏勾心斗角的心思拿来抗日救国。

影片里用了极短的一段,很侧面地写到了赤色分子,然而却刻画得入木三分。激情,朴实,深入民间,发动群众,这便是赤色分子发展成为红色武装的资本。有那么多百姓还没有接触共产党就已经在做共产党的事了,可以这么说,那些赤色分子,他们的操控者不是哪一个党派,而是共同的理想——抗日保家。龙文章和那些赤色分子一样,政党观念根本不是很强,他们一心只想抗日,所以给足他们爱国的自由,他们便能以战场为家,以战斗为生活。很不幸的是,虞家军里容不下任何赤色分子,军和民界线划得太清晰。(OK语录网 968OK.Com)

里面值得一提的人物:林译,孟烦了,龙文章和虞啸卿。他们是影片里个性最为鲜活的几个人物,当然,这几个人形象刻画得好,首先得归功于演员的演技。可能有人会大嚷,林译那么软弱无能怎么能算有个性呢?所谓的个性指的不是能力超群,更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敢于坚持自我。

林译虽然软弱无能,但别人再怎么损他,他自始至终都一个样,即便不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从来不乏尽心尽责。在那堆散兵游勇中,他是第一个喊出要参加滇缅战役的人,他是川军团里除团长之外唯一一个时刻争取上峰认可的人。他不乏勇气,在他带领的第二批敢死队溃散后,他依然深入敌中与团长汇合。他跟许三多差不多吧,许三多是天生的比较笨,他是天生的比较软弱,但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做得很到位。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什么事都成功呢?又有多少人不会被别人嘲笑呢?还有多少人能够在别人的嘲笑声中依然坚持自我呢?

孟烦了对战争充满厌倦和惰性,他渴望和平,渴望自己好好活着。比起那些豪迈地吼一声“老子不怕死”,然后挥刀砍向别人的脖子或者砍向自己脖子的人,他对生命的敬畏着实让人敬佩。他时常告诉自己“孟烦了,你是聪明人,你要用自己的聪明好好活着”,敬畏生命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死得其所,如果当初越王早早地就死掉,就不会有后来三千越甲吞吴国的壮举了。生命是可爱的,它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时生命又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如果大部分人都懂得敬畏生命,那么世界就不愁和平不起来了。

龙文章是大部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典范,心里充斥着叛逆,有勇有谋,下面有一大帮兄弟,上面也奈何不了他。他是短兵相接的天才,具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漏船载酒的运气,还有叱咤风云的野心,他是乱世造就的一个英雄。这些暂且不论,关键他有那些才能为何就能响当当地接过虞家军的最高指挥权?心态,心态决定状态。

他屡屡批判上峰的妥协和败退,在得罪上峰之后,他的反应不是懊恼,而是淡然一笑说“我对了啊,对错很重要”,他并不看重上峰的赏罚,看重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正义。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够强了吧,可惜心态不正,终成千古罪人。记得一次在汽车上,一位老大妈在就她家儿媳妇搞婚外恋和她丈夫收了十几年破烂后建起一座铸造厂进行对比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心正的人迟早会歪起来呢,心不正的人永远也别想歪歪:在云南方言里有夸赞人厉害,发达等意思。

上面已经说过,虞啸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最后攻打南天门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计划四个小时拿下南天门,龙文章打趣说四天,结果差四十天仅有两天,他的精锐战死的战死,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不是他不想出兵,只是在大战来临之际他的军官全被唐基那王八蛋调走了,身为师长,在危难之时却调不动自己的兵,那种愧疚和无奈是可以想见的。

虞啸卿之所以落到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皆因妥协起,他一次又一次地听信了唐基的“谏言”,结果把自己的立场都丢了。起初他敬佩的是岳飞的报国情怀,后来硬被唐基引导成了敬佩他统治三军的权位,可悲可叹啊!妥协像吸毒,吸多了会把整条命都搭进去的。四九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百余年都翻不了身,都是妥协犯下的恶果。

影片描写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让英雄崇拜者不免有些失望,但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人物,才道出了我等平凡人的心声,才能表达后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激。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4

最近抽时间把《团长》又看了一遍,加上这边已经快10遍了;每一次看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不敢以影评自居,就是自己的一些观后感,仅供娱乐。

改编后的电视剧相比小说,少了一些情节,人物更加饱满了一些,同样的也少了一些小细节。在电视剧中,并没有将每个人的最终后果表现出来,只是隐喻了一些,这样看了,少了那么一些残忍,多了那么一丝人性。

全剧开始的时候,一帮渣滓一样的溃兵苟活于边境某安置区。在前期,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整体风格都是很颓废,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会说“黑暗”。一种让人看不到未来的开始。大部分的电视剧在开始第一集里面都会定下整部片子的主基调,可是这部剧并没有。开始的颓然在听到又要打仗的时候,豁然的就变了。原先浑浊的眼睛里面却是突然迸发出了光彩。这些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灵魂,就算是文中的“不辣”,为了活命把枪换了钱,为了打仗,却又不顾自己的身体去把枪要了回来。

在我看来,这部戏里每一位演员都是主角,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知道来自哪里的龙文章,北京的小太爷,湖南的不辣,云南的丧门星,广东的蛇屁股,还有很多。在角色塑造上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真实,好像在我们身边就真的有那么一位,并且这些也都是他总能做出来的事情。

乱世出英豪,横空出世的龙文章给这些已经有了死志的溃兵们,在黑暗中带来了那么一丝光明,在绝望中又有了那么一丝的希望。剧中孟烦了曾经说过一段台词:“你最不应该的,就是骗我们,让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明知道不可能可我们还在想,明知道会死可我们还在想胜利!”;整部剧,龙文章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也正是龙文章的出人意料,这个就像是穿越人士一样的妖孽,硬生生的在不可能中闯出了可能。

这部剧中,每一帧都在让演员们表演着自己想要努力的活着,可是再去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又都在不断的作死,在不断的塑造矛盾。直至片尾,一场明知会死的战斗,却也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支援绝不会像说好的那样到来,可是这些人是国骨,他们也会怕死,他们也想活下来。哪怕只有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大不了,骂着娘去送死。哪怕是如此怕死的孟烦了。

本剧的结局看起来很和谐,援兵到了,成功的救下了这些敢死队。可是事实上,在改编前的小说中,这些人,除了孟烦了,无一幸免,全部死去了。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死在了战场上。一群真正的军人,却死在了战场之外,我想,小说中原先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情感罢。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5

《我的团长我的团》之一

虞啸卿————最后的贵族精神

17岁,他以一百乡勇打败三百流寇,虞家长子名声大振,时人称赞。

那时候,虞啸卿静如宋明山水。他在黑夜里唱昆曲。他常常跟着自己铿锵的脚步,像影子一样骄傲。

24岁,他改“孝”为“啸”,叛道离家,带着16岁的川娃子张立宪赶赴东三省,做最后的努力。

那时虞啸卿,自知杀伐之路魍魉坎途。小马,布朗宁,毛瑟20,史密斯离开,日本南部他一直认为他是一把枪。晨时洗漱,镜中人亦是冷冷的窥着他。

英挺的鼻梁,剑锋般的眉,他举剃刀,对着镜中人隆起的喉结一划,模拟杀身成仁,血溅疆场。大业不成,他给自己定的结局。

35岁,他是怒江东岸的师长。嫡系的准军长,精锐的部队,焦虑太过的内心。当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坐下,着白衬衫,执黑马鞭,清唱“我坐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时,一纸调令,生生扼住了他冲向西岸的铁骑。

他大吼“我在乎的人都过去了!”,无能为力。

修罗道,路尽,便是归处。天下板荡之秋,他本不该遵从的宿命,却又阴差阳错避不开的宿命。杀伐之姿决绝凌然,而每一步,每一伐,皆利痛穿心,谁都可以是战争的牺牲品。

1942年,缅甸战场被彻底打败。大批远征军逃到东岸,虞啸卿此时出现。

定者行伍之神,立者行伍之采。书中对虞啸卿的外貌描写只有一句话,“他就像一支行走的枪。”极简,却以足够。

试想这样枪一样气势的人,直插到主人公所在的溃军收容站里时,会带来怎样的效果?他像上了顶膛火的机枪,让所有人燃起再战疆场的力量。

有些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虞啸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能力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死去。

战时盟友这样评价虞啸卿,“东方的巴顿”、“黑头发的凯撒”、“狂热而迷人的好战分子”……他是飞临人间的凤凰,威严、凌厉、压迫感,不为人知的寂寞。传承于家世的桀骜和高贵,自然而然,不怒而威。

然而他唯一的知音,炮灰团的团长龙文章却一语中的,“他不是好战,只是焦虑太过。”

正是这种过度的焦虑,让虞啸卿的眼睛不再温暖。对于他所守护的一切,三十年来故国,八千里地山河,红尘安乐,他只有一句,“国难当头,岂能坐视。”

对于虞啸卿,故国山河只分两种,已经沦丧的和即将沦丧的。已经沦丧的让他痛恨一切,人命首当其冲;即将沦丧的让他漠视一切,人命同样首当其冲。得不到救赎的焦灼和痛苦,化成日日夜夜火焰的炙烤。

书上说凤凰从火重重生。没人说不会痛。这就是救赎。

他所有的热情都出现在整个局势的最后一幕。当时,张立宪已经死了。是他亲自把他送到西岸的。也正是他亲自断绝了和他在一起13年的川娃子的一切希望。那一幕中,虞啸卿站在战壕边的掩体里,通过望远镜看着对岸,头也没回的问,“张立宪,今天投弹多少?”身后是全然的安静。

然后他回头,正对上呆望着他的新副官。一切在此时定格。这是1944年。

他是上将军长,权倾东西两岸。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6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映后,收视率一直很高,它的经典之处,除了银屏效果的魅力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赞美和批判。真实是艺术永不退色的主题。近年来,导演康红雷在电影界声名鹊起,大概是因为这个。

他能让原本严肃的军事题材变得有趣,这是取胜的法宝,因为乐趣是生活的特点和人们的共同追求。即便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也需要风趣,不然军人还不得寂寞死。军人也会想偷懒,也会想女人,也会打情骂俏,会倚强凌弱,还会在国事与家事之间犹豫,这都是人性的真实面孔。

一部好的作品不说黑暗面,而是在描写时注重主题。

几十年来,中国战争电影一直在不断地夸大正面,忽视负面,神化我军,愚弄敌人。我军士兵都是英勇善战的,军官都是智慧超群,可以党还没号召就开始响应,上司还没开口就毅然大义灭亲,非常积极,毫不犹豫。不可否认,中国近代有过杀亲的历史,但杀亲的时候连眨眼都不会,对吧,机器?

近些年银屏上终于适当涌现出了一批会笑,会哭,会犹豫,会**,会贱兮兮地求人,会无奈地适应环境的军人了。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而康导无论国共,对就赞,错就批,是为军事艺术的先锋。

《团长》的价值,不只在银屏效果和人性的真实描写上,它对我们了解历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之前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电影,似乎都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一如我在云南接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居然要等到在大学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的时候才知道,云南有个抗战名城叫腾冲——中国在抗战里唯一主动出击全歼日军的战役,一场万余名同胞永远沉眠疆土的悲壮的胜仗,也就是《团长》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后来又听在那儿上学的同学介绍,腾冲有一座具有近万座烈士墓的国殇墓园,幸好还有游客知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抗日的先驱。

一个政党陨落了,难道那些保家卫国的烈士也得跟着陨落吗?记得大学《近代史》老师在讲“统一战线”相关章节时就曾发表过许多感慨,他甚至是撇开教材发表个人观点的。

对于**的功过,《团长》公正地进行了描述,师长虞啸卿与百姓一道同仇敌忾,他有屈原的修养,岳飞的豪情,有歼敌的决心,胜利的信心,但他治军不当,只顾练兵不顾育人,他的兵忠的是他而不是国,杀敌靠的是命令而不是悲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预见两党更迭的必然性。让我们看看虞家军是什么样的人在控制,为了强身健将而放弃斗士,为了迎合高峰而牺牲军中精英唐基;弱小无能却总是奉承高峰的林译也受到了高峰的青睐。

虞啸卿是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被唐基那帮子人束缚得失去了自我。龙文章之所以可以不受他们的牵制,是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置身党外,一心想要让事情回到它本来的模样——把矜功伐赏勾心斗角的心思拿来抗日救国。

影片里用了极短的一段,很侧面地写到了赤色分子,然而却刻画得入木三分。激情、淳朴、深入群众、动员群众,是红色分子发展为红色武装的资本。有那么多人在接触共产党之前就已经在做共产党的工作了。可以说,红色分子及其控制者不是一方,而是共同的理想——抗日家庭保护。

龙文章和那些赤色分子一样,政党观念根本不是很强,他们一心只想抗日,所以给足他们爱国的自由,他们便能以战场为家,以战斗为生活。不幸的是,虞家军没有红色分子。军民界线太清楚了。

有人值得一提:林译、孟烦、龙文和虞啸卿。他们是影片中最生动的人物。当然,这些角色得好表现要归功于演员的演技。

有人可能会大喊林译太软弱无能了,怎么会认为他有个性呢?所谓的个性指的不是能力超群,更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敢于坚持自我。

林译虽然软弱无能,但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即使他不能把事情做好,他也从不缺乏奉献精神。在那堆散兵游勇中,他是第一个喊出要参加滇缅战役的人,他是川军团里除团长之外唯一一个时刻争取上峰认可的人。他不乏勇气,在他带领的第二批敢死队溃散后,他依然深入敌中与团长汇合。

他跟许三多差不多吧,许三多是天生的比较笨,他是天生的比较软弱,但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做得很到位。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成功地做任何事?又有多少人不会被别人嘲笑呢?

有多少人还能在别人的笑声中坚持自己?

孟烦了对战争充满厌倦和惰性,他渴望和平,渴望自己好好活着。比起那些豪迈地吼一声“老子不怕死”,然后挥刀砍向别人的脖子或者砍向自己脖子的人,他对生命的敬畏着实让人敬佩。他时常告诉自己“孟烦了,你是聪明人,你要用自己的聪明好好活着”,敬畏生命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死得其所,如果当初越王早早地就死掉,就不会有后来三千越甲吞吴国的壮举了。

生命是可爱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同时,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它。如果大部分人都懂得敬畏生命,那么世界就不愁和平不起来了。

龙文是大多数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典范。他们心中充满了叛逆、勇敢和足智多谋。下面有一大群兄弟,但上面他无能为力。他是短期作战的天才。他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有漏船载酒的运气,有称霸世接的野心。他是在动荡时代创造的英雄。这些暂且不论,关键他有那些才能为何就能响当当地接过虞家军的最高指挥权?

心态,心态决定状态。

他屡屡批判上峰的妥协和败退,在得罪上峰之后,他的反应不是懊恼,而是淡然一笑说“我对了啊,对错很重要”,他并不看重上峰的赏罚,看重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正义。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够强了吧,可惜心态不正,终成千古罪人。记得一次在汽车上,一位老大妈在就她家儿媳妇搞婚外恋和她丈夫收了十几年破烂后建起一座铸造厂进行对比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心正的人迟早会歪起来呢,心不正的人永远也别想歪(歪:在云南方言里有夸赞人厉害,发达等意思)。

上面已经说过,虞啸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最后攻打南天门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计划四个小时拿下南天门,龙文章打趣说四天,结果差四十天仅有两天,他的精锐战死的战死,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不是他不想出兵,只是在大战来临之际他的军官全被唐基那王八蛋调走了,身为师长,在危难之时却调不动自己的兵,那种愧疚和无奈是可以想见的。

虞啸卿之所以落到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皆因妥协起,他一次又一次地听信了唐基的“谏言”,结果把自己的立场都丢了。起初他敬佩的是岳飞的报国情怀,后来硬被唐基引导成了敬佩他统治三军的权位,可悲可叹啊!妥协像吸毒,吸多了会把整条命都搭进去的。

四九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百余年都翻不了身,都是妥协犯下的恶果。

影片描写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让英雄崇拜者不免有些失望,但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人物,才道出了我等平凡人的心声,才能表达后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激。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相关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你是否曾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感到困惑呢?我观看完影片后,对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深感吸引,留下了深刻印象。观看完话剧、歌剧等作品后,我会做出一些概括性的反思,这也可以称作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整体,融入作品。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句怡美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请记得收...

我的祖国观后感(精选十二篇)

十一国庆长假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我爱我的祖国》。书里讲述的是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读着读着,我心里不由地升起一股自豪之情。我真想进入书中描述的各个事件中去,亲眼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到了散步的时间,我去小区花园里走走。突然,一个庞然大物挡在路中。当我抬头一看,我看到一个飞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