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9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6

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9篇。

你觉得作品名观后感很难写吗? 观后感简单地说,就是看完之后的感受,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主题,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想,或许"大秦帝国观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做好充分的自我判断和把握!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1

两千多年前,哪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代,哪个皇帝完成了世界统一的伟大任务?它是秦国和秦始皇。

在小时候我还不懂事的时候,我曾经觉得大秦是天下间最**的国度,而始皇帝则是最可恶的君王。但高中毕业后,我渐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我无法想象秦朝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会引起全世界的围攻。后来,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秦国,我意识到对历史上人的主观形象的误解是多么可怕。

战国初期,秦国被函谷关以外的国家视为野蛮国家。它不懂国礼,地位比楚国差得多。直到孝公成功发出求才令,整个秦国开始尊重人才,商鞅进入秦国,试图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从此,秦国改变了落后的局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战国。

引来了诸多山东士子入秦。如张仪,蔡泽,李冰等。再者,武将也有许多属于外来的如蒙恬一家等。

在长平之战后,天下战国都落入了低谷,各国都在寻求变法之道,竟皆在模仿秦国的变法之道,单从这上面讲就不能说明秦朝**了。而且大学士旬况当时也指出说“变法必学秦”,此等话语在史记里依然可循,难道有错吗?

始皇帝横空出世后,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在他上位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镇压嫪毐,放逐吕不韦,试问有哪个少年在自己十几岁时做到这种事,数千年来也只有一个康熙,仅仅如此。而始皇帝更被李贽称为“千古一帝”。我认为,始皇帝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为的伟大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可能有很多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实行的是**,但试如果他只是暴君,他怎么能统治整个国家呢?他不应该先被打败,先被杀吗?前辈的夏桀、商纣都是这样的。如果山东六国的政治政策如此明目张胆,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被秦国统治。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暴秦,苛政,这是可笑之极,倘若秦这是如此,为何又会被荀子大师格外推崇呢?在《强国篇》中,旬况大师做出了最高的评价“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说秦军残暴更可笑。秦军曾经屠城吗?不。好像只有一直被人们推崇为无上英雄的项羽干过,十分可笑啊!当代人人的审美竟低得连垃圾都不如,竟然推崇一个以杀人为乐的人为英雄,贬低一个完成天下大一统的伟大帝王。

真的是我族良知安在哉,是非安在哉!

六国被灭的原因现在大多数推崇的都是杜牧提出的“忘六国者,六国也”。杜牧先生说的很简单,六国为何别灭,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为什么变法没有那么彻底?为什么不能有如秦国一样变法如此成功。

我想是因为缺乏一个铁腕的手段。当初商鞅变法的时候,孝公是鼎力支持的,甚至连王公贵族也杀了很大一部分,震惊了天下,连当时隐居多年的老墨子都惊了出来。但不得不说,没有这一点,秦国议会可能和山东六国一样腐败,中国的战国时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结束。

魏国的李悝变法,虽然成功但并不彻底,只是改变了军制,而内部的吏治却没有多大改变。楚国的吴起变法,因为吴起的死去而破产,楚国恢复了旧制。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因为,不可抗力的外力因素,韩肃侯申不害战死,从而结束。

燕国的乐毅,剧辛变法也因为燕昭王的死去而结束。齐国的齐威王整治肃吏也因为治标不治本而失败,六国中最成功的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然成功,但却也只是因为军力增强,但内部的政治问题却没有多大改善。

惟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历代明君才真正做到了守法**。秦始皇惠文虽然**了商鞅,但他仍然支持商君的方法,拔出了老贵族,真正达到了顶峰。

现在想想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完全是笑话而言。感觉完全是针对山东六国的,因为秦国内部极少人是通过血缘关系得到**爵位的,秦国的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山东遗弃的人才,如商鞅,张仪,吕不韦等,惟有白起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

我只是想简简单单的真正的去看待一个正确的历史,而不是去抹黑他,这是我从《大秦帝国》里取得的最大收获,用一个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而不是追随潮流,听从权威者的话语。

读的不仅是历史,学的是一种态度。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2

宫廷剧永远在电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人物鲜艳华丽的服饰,以及含蓄模糊的历史,注定会有一群粉丝追捧。早一段时间兴起了甄嬛传,后又是芈月传,曾以为宫廷剧就是后宫的争宠,权臣的相互弄权而已,漠视了甄嬛,却认真追了芈月,让我对它的认识大有改观,剧中芈月的睿智、聪慧、以及她的魄力都让我深深叹服、她懂得惜才,善于用人,善于攻心,见识了宣太后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的强权甚至于她的狠毒,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母亲为了保障自己的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剧中黄歇,翟骊、张仪、庸芮、小冉、白起等人物的华丽登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我对大秦的历史产生了好奇。

时事造就英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才能出现如此戮力同心的君臣?才能造就这样一位传奇般的太后呢?

偶然的机会,聊起芈月、宣太后,会长给我推荐了《大秦帝国》。我总觉得历史书是一本无聊的书,就像流水一样,解释完就完了。让你对这个王朝有一定的了解是很好的。他认真的指正着我的观点,“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史籍,可读性非常的强,读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也可以在笔者的描述下变得传奇,人物会变得圆润,生动……“资深读书人的推荐,再加上电视剧的一点点影响,我开始了500万字**的阅读。

我带着希望对历史了解更多一点的动力下翻开了这厚厚的11本书,然而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历时三个月我才读完了505万个字,真正体会了“满载而归”的含义。英主、名将、良相、百姓,那么多人物在我眼前一一走过,仿佛是一位位相交已久的故友,他们或壮美,或纤细,或正气,或**,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的交响乐,他们的使命和喜怒哀乐我感同身受,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感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哭泣。“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的坚持不懈,六百年的厚积薄发,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掩卷沉思,我总会被历史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姜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我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心中真是敬佩不已、感慨万千!

《大秦帝国》中首先让我学到的是秦君们**远瞩、成就霸业的决心,“国耻碑“、”求贤令“”罪己诏“,要的是何等胆识、何等魄力的君王,才能正视祖先以及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天下人前揭露自己。为了达成目的,大秦努力的不仅仅是三代人,而是经过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国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我们经常说三代造就有内涵、有底蕴的贵族,觉得自己的眼光能看到三代已经很了不起,殊不知秦君们的眼光更长,更远。

令人惭愧的差距啊!书越读越觉得自己胸中匮乏,无知感时时袭击心头,觉得自己需要学***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其次是书中的人物对爱情的取舍也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当爱情与事业不能并存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总令人垂泪不止,遗憾中带着美丽,抉择中透着睿智。

秦孝公与玄奇几乎是一见钟情,曾经久久凝视过对方,说过:“不移,不易,不离,不弃。”“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然而,秦孝公为了事业宵衣晾食,励精图治,到临终前三个月才举行大婚,终于娶了魂牵梦萦了一生的佳人相伴榻前,因为错过了爱情的花期,我一直为他们抱憾,有几次读书至深夜,抬头仰望静谧的星空,那份错过的遗憾总让人心痛不已。

更令人垂泪的是商鞅和白雪的爱情:白雪对商鞅心灵的沟壑是那样的洞察入微,对他精神性格的细小伤痕是那样的细心呵护。白雪总是以包涵人世沧桑的劝诫,恰到好处地抚摩着商鞅内心的弱点----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冷静自省而海纳百川之胸怀尚有不足之处。

令人钦佩的是,当白雪知道自己有商鞅的血脉,得知秦孝红想把妹妹许配给商鞅的消息后,她毅然选择了辞职。他们的爱情,白雪对商鞅的理解,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我只能引用他们的对话。她说:

“鞅,我比你更懂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去触摸它,用迷恋的心去感受它,熟悉它的沟、沟、平、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执政家。

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本性和你的智慧都是为政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流着有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怨无悔。你超人的性格注定让你更适合创造伟业,而不是隐居在农村,谱写生死如歌如泪的爱情奇迹。

你不是陶朱公范蠡,你缺乏散淡超脱。你很有规律,很严格,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有实际价值。所有这些,都是零散的乡村爱情不能给你的。

没有权力,没有利用权力创造国家秩序的机会,你的人生家秩将失去最灿烂的光彩,你的灵魂将不由自主地沉沦。当我们隐居田园,笩舟湖海,开始了那平淡漫长的二人之旅时,你会慢慢地感到空虚无聊,寂寞难耐。并不是说你不再爱我,而是你最坚实的生活基础变成了流沙。

你可能会变成一个疯子,一个放荡的流浪者,寻找新的生活刺激。你也可以变成一个酒鬼,一个吟游诗人,献身于朝阳,落日,山海和林涛。一个生机勃勃的**巨星,必然要在平凡锁碎的消磨中陨落。

那时,你只有一个或狂野或堕落的生命体,你的灵魂,将无可挽回地迷失。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爱的那个人已不复存在,我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怀,也永远地化成了泡影。

那时,我们的乡村生活,我们的诗画,会有吗?“从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再狭隘的爱情,他们爱的不止是对方,爱的是国家,爱的是人民。如此纯真美艳,甚至是惊世骇俗的爱情,应该对得起“真爱”这两字了吧。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3

《大秦帝国》共有六卷十一册,我刚读完第一册,就不禁要来写写它!

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心胸狭窄的庞涓、忍辱负重的秦王、雄才大略的卫央……

本书在开头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秦魏之间惊心动魄的.争地之战。此战结束后,秦王因身负重伤,临终之时立太子为王,手握兵权的秦王庶子赤心为兄。秦王上任之后,在甘龙等人的帮助下,励精图治,广招贤才,又在景监、秦庶子的帮助下化解了山东六国瓜分大秦的危机,平定了西狄之乱。

而在魏相府之中,一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中书令正在工作着,他的名字叫卫央,也称商央。而此时的魏相素以识人之能著称,终于发现了卫央的才能,亦知其之才远在己之上。遂向魏王极力举荐,然魏王终日与狐姬取乐,不听其忠言。后魏相于病危临终之时,再次向魏王举荐,魏王不听,魏相急了,又向魏王建议:“陛下若不用他,便杀了他,以绝后患!”魏王却只当他是病危胡言,继续不听。庞涓却知魏相有识人之才,派人去试探卫央,觉其有旷世奇才,遂命其为魏相守墓三年,期满后到他那儿当军务司马。但卫央却不愿再与魏朝中的小人们同流合污。后偶遇白氏女白雪,又得秦王之《招贤令》,即与白雪同至秦。与此同时,秦王恰遇百里溪之后,此老向秦王举荐卫央。此后,秦王与卫央畅谈三日三夜,任其为相。卫央为相,即立威信,南门立木,斩秦三大族之白族,推行新法,却遭墨家误解。秦王只身入关,终为墨子所理解,决定助其大业!

读了这本书,我想也许对我今后的生活有所改变吧。因为我的志愿是投身商业,而商战决不亚于兵战!老板也决不比帝王好当!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领导人应有的才能与品行,如秦王,为民操劳,少有安寝,励精图治,广收贤才,终创盛世!以及谋略如卫央,为取百姓信任,南门立木,斩杀白族,岂不与商战如出一辙?如此种种,令我受益匪浅!亦对此书爱不释手。

读《大秦帝国》才刚开卷,我有更多的期待,我想等我全部读完,一定有非常非常多的惊喜吧!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4

在济南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一天我在图书馆找书看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已经被人翻看得快散了的书,心想着一定是本好书,拿起来一看是《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下》,翻开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知道图书馆快要关门时才借了这本书走回宿舍。等我看完后,就去还了回去并顺便借了上部读了······

当时把《大秦帝国》第一部看完后,很是期待看它的后续故事,可是我们学校图书馆里已经很久没有更换新图书了,遗憾啊!等我参加工作以后才能经常去网吧上网(上学时基本是不去网吧的),一次上网的时候把《大秦帝国》六部全**了下来。把《大秦帝国》**到手机之后,我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去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

读了这部丛书之后颇有感触!好了,不废话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

《大秦帝国》分为六部:第一部《黑色裂变》从公元前362年的秦魏之间的少梁大战开始到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结束;第二部《国命纵横》以商於百姓在郡守樗里疾的带领下为商鞅送葬开始,以秦惠文王死张仪离秦结束;第三部《金戈铁马》从秦武王攻宜阳通三川进军洛阳开始到范雎读唐举荐蔡泽的书信结束;第四部《阳谋春秋》从蔡泽入秦开始到《吕氏春秋》书成结束;第五部《铁血文明》从“一字千金”开始到秦始皇病死沙丘结束;第六部《帝国烽烟》从李斯内心激烈斗争开始到项羽杀子婴火烧咸阳结束。除《帝国烽烟》外,每一部的结尾都留有一个悬念,吸引着读者去读下一部:

第一部留的悬念是商鞅被车裂后旧世族势力是否左右了秦国朝局,新法是否被废除;第二部留的悬念是秦国在秦武王与甘茂的治理下是否成乱政;第三部留下的悬念是秦国是否走出六国重新在信陵君的领导下的合纵封锁的低谷及安国君嫡子如何选出;第四部留下的悬念是吕不韦能否继续再在秦国执政;第五部留下的悬念是秦始皇故去后秦国将何去何从。

人们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写实三分写虚,而我认为孙皓晖先生的著作《大秦帝国》是八分写实二分写虚。先谈一谈我了解到的出大事件以外的实:

第一部中提到魏武侯死后公子罃与公中缓(即公子缓)争立国中大乱,赵韩两国趁机入侵,魏国差点灭亡,这一事我在《资治通鉴》中得到了证实(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子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

“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

“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

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

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商鞅在访问秦国各地三个月后总结了改革纲要。如果他不调查,他就没有发言权。虽然没有历史,但应该是真的。第二部中提到的五国相王也是史实。

目前,我只能想到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现在再谈谈我知道的虚:第一部中把侯嬴写成了商鞅的知己,这整整比历史上的侯嬴大了六十多岁;第二部中把战国四公子提前了五六十年且辈分也给人家提了;第三部中把阏与之战提前了将近二十年并且把楚怀王的寿命加长了,因为白起破郢都焚夷陵时已是楚顷襄王之世;第四部中把吕不韦遇子楚的时间拖后了三年。

《大秦帝国》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极为详细如第三部中对长平大战的描写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六大战国中每一个国家亡后都对其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孙老在书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读此书犹如在读长篇散文。

读《大秦帝国》时,最令我热血沸腾的地方是赵武灵王大破林胡与匈奴联兵和蒙恬大破头馒单于的匈奴大军,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期待《马上诸侯》!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5

关于《大秦帝国》一点思考

刘昌昊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中国社会,从周朝分封800年,过渡到战国时期的社会剧烈动荡。用两句话来描述这两个时代,一则是晏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精神的描述:“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一则是韩非子对战国风貌的大概括:“大争之世,多事之时。”进入战国时代,诸侯之间实力分化明显,实力愈强者,欲望愈大。

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已成为铁血规则。

秦献公在一次战争中死去,嫡子赢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

秦国招贤,引来山东士子,魏国丞相府的一个小吏,看到求贤令以后入秦。他的名字,叫卫鞅。

卫鞅入秦,三说孝公。勘探秦土,制定国策。矢志变法,徙木立信。

维新法制,强国富民。奖励耕战,怠惰无存。郡县统制,国权归一。

度量一统,工商无欺。刑上大夫,礼下庶人。违法是从,极身无虑。

移风易俗,文明开塞。收复河西,雪秦国耻。立制立言,千秋可依。

废井田,开阡陌。除奴隶,重农桑。奖军功,私斗治罪,实行连坐之法。

秦国得以富强。卫鞅被封地商於十三县,人称商君,后世亦称商鞅。

孝公死后,复辟的贵族和惠文王杀了商鞅,商鞅被改造为名臣几千年,死于车祸。

可以说,商鞅变法乃是千古一变,改三皇五帝以来的诸侯分封,将井田制和奴隶制废除,使得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形成,并逐步上升到一定高度,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自秦孝公以来,他经历了五代帝王到秦始皇,完成了秦始皇统一的伟大事业。共有七代:秦孝公胜渠梁,秦惠文王胜四,秦武王胜党,秦昭襄王胜吉,秦孝文王胜朱,秦庄襄王胜异人,秦始皇胜政。

战国时期有很多诸侯国厉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鹏和吴起变法,赵国的胡佛、武灵王,燕国的胡佛、齐毅变法,齐毅变法,楚国的屈原变法。

然而,最终,只有秦国统治了整个国家。我们应该说,这有很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其余六国家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变法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失败的原因却大同小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首先,应该说,好鸟选择树来生活。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在变法最为激烈动荡的时期,秦孝公依然能够把几乎所有权利下放到商鞅手中,并且处处协助商鞅,按照今天的说法,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简政放权。

在其他六国,要么君主与大臣形迹可疑,互相残杀,如吴起;要么君主早逝,杀了功臣,如宣王继乐毅、威王;要么遭遇灾难,如赵雍、申不害。总之是花样百出。唯有强秦,成就霸业。

商鞅变法为什么格外惊心动魄,效果辉煌?

因为商鞅的改革彻底废除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打破了固有阶级的顽固阻挠。

1.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

初入战国,土地形式依然是井田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

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的使用和养牛业的增加。贵族强迫奴隶耕种更多的荒地,这被称为私有土地。奴隶主得到更多的私有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可是奴隶们并

不能提高积极性,原理很简单,干的活更多了,但是工资不变。商鞅深刻认识到雷区体制的弊端,以扩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废除奴隶制和国有土地制度,实行私有土地制度。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更为厉害的是,在秦国,你种地种的好,也可以得到爵位,这在当时的其他战国简直是天方夜谭。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国家的对外扩张奠定了经积极础。

2.军事方面,奖励军功。

改革前,农民杀敌没有报酬,类似征兵制度。而奴隶籍的公民干脆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上战场极有可能死亡或者伤残,而什么补偿都没有,支持者战士的往往是保家卫国的信念。

而变法以后,斩首三人,进爵一级,战死伤残者加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庶民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士大夫们同爵,也意味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以光耀门楣。

奴隶制的废除给了奴隶阶籍的人民参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像奴隶阶籍的普通人一样骄傲,一场奴隶制的耻辱之雪。想象一下这种变化的影响。

我相信有人会想到另一个国家废除奴隶制的措施:内战期间的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宣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得南军斗志迅速瓦解,北军参军人数飙升。

最终北军获胜,联邦一统。

3.社会方面,刑上大夫,礼下庶人。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使平民百姓只作为工具而被统治者使用,而士大夫阶层则拥有特权,免生杀刑罚。

然而商鞅做到了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堪称在战国乱世掀起了一道雷电。即是王公贵族犯法,商鞅仍坚持坚决执法。

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换个角度讲,这又何尝不是自由民主?卢梭曾经在《社会契约论》里面提到过“社会秩序**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社区中的协议对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应当讲,商鞅变法更算得上是一次中国古代的自由民主尝试。废除奴隶制的时间要比现在自诩为“自由与民主的灯塔”的美国发表的废奴宣言,要早上20个世纪。

商鞅行法的历史特点之一,是法律公行天下,一力反对法律神秘主义。为此,商鞅确立了两大原则:其一,法典语言要民众能解,反对晦涩难懂;其二,建立“法官”制度,各级官府设立专门解答法律的“法官”。

而相同的措施在西方大概是在前五世纪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使得法律公之于众。所以看来西方比东方早,但商君的统治更倾向于平民百姓。

商鞅的改革为秦国家奠定了不可逆转的经济、法律、政治和军事基础。

商鞅以后的故事基本上是战国时期的发展史。这六个国家联合起来,连续互相拆台。横扫六国,天下一统。历史为骨,艺术为翼。

有些人物出现或消失的时间可能与历史不同,如廉颇出现的时间、司马错消失的时间、战国时期四王的时间顺序等等。但这毕竟是**,不是《史记》的白话文翻译,为了读起来更酣畅淋漓,我认为还是值得的。书中还有一些语言错误,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七月流火”,孙皓晖先生可能认为是天气炎热的意思,不过恰恰相反,是凉爽的意思。

虽然有一些小错误,但并不影响整本书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关于商鞅个人的评价:

首先,很明显作者非常喜欢商鞅,几乎把商鞅塑造成一个神。“昔我商君,法圣天神”,从书中的语句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种褒扬。然而历史上的商鞅并不是完美的,也并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慷慨赴死,英勇就义。

这也是部分人对这本书有些争议的一部分原因。“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可以描述他的官场生涯,但是用来描述个人品德,则略显牵强。

我要说的是:即便商鞅有一些缺点,却仍然是瑕不掩瑜,他仍旧是伟大的改革家、伟大的法家代表人物。

法治替代人治,革千古之弊端;法律之剑高悬头顶,确保能贪者不敢贪;行政机关高效办事,无懒惰懈怠之风气;官民同气连枝,上下同欲者胜。如此秦国,安能不一统天下?反观六国,庙堂之上,尽为奸佞宵小;朝野之内,少见能臣良将;江湖之远,百姓苦不堪言。

如此六国,安能不亡国死身?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此言不虚。

关于那些反驳”大仁不仁“的观点的反驳。

书中经常提到一句话”大仁不仁“。商鞅所言法之根基亦在于:大仁不仁,至仁无亲。客观公正,遵循客观规律。不以己利己害趋避之,忘我无私。兴,循法;惩,亦循法。

“大仁不仁”出自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天地人生最根本的大道不可以称说的;最强有力的辩论之才不需用言语的;最大的仁义并不表现出慈爱;真正的清廉并不谦虚逊让;最勇敢的人并不赌狠逞强。

苛政,是这些人最大的说辞。

《商君书》开篇《更法》,便申明了一个基本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是由立法思想讲

到变法的必要:因为法治的目标在于爱民,礼仪的目标在于方便国事;所以,要使国家强大,就不能沿袭旧法,不能因循旧制,就要变法。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秦法确实有一些不顾人权、忽视民生的地方。比如说灾年不救济,只能靠民众自己;连坐之法,邻居犯罪你也要跟着坐监。等等。

苛政急刑,与后来吕不韦的宽政缓刑截然相反。

我认为,应当将秦法的作用时期分割来看,才能完整的评价秦法。

第一阶段是秦国变法直至秦国统一天下前夕。

开篇提到过,战国之世,多事之时。大国兼并小国,是常态,更是必然。你不吞并别人,别人就会吞并你。生死法则,哪个国家敢不遵从?

那么如何能吞并别人?

靠儒家礼治天下?周朝已经是殷商之鉴,尚且不远。

靠道家无为之治?如同庄周晓梦迷蝴蝶,痴人说梦。

靠墨家兼爱非攻?墨家自己都四分五裂,徒增笑耳。

在那个时代,只有一种可能,只有一种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变法图强!

战时法治的超越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五个方面:一则,注重激发社会效能;二则,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性;三则,注重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四则,注重令行禁止的执法力度;五则,注重发掘社会创造的潜力。

就体现战时法治的五大效能而言,帝国法治的创造性无与伦比。第一效能,秦法创立了“奖励耕战”的激赏军**,使军功爵位不再仅仅是贵族的特权,而成为人人可以争取的实际社会身份;第二效能,秦法确立了重刑原则,着力加大对犯罪的惩罚,并严防犯罪率上升;第三效能,秦法创立了连坐相保法,着力使整个社会通过家族部族的责任联结,形成一个荣辱与共利害相连的坚实群体;第四效能,秦法确立了司法权威,极大加强了执

法力度,不使法律流于虚设;第五效能,秦法确立了移风易俗开拓税源的法令体系,使国家的财力战力在可以不依靠战争掠夺的情况下,不断获得自身增长。

这样的法律,放到当时,你能说不好吗?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国家强盛,迅速完成统一大业。

第二阶段是秦国统一之后到秦灭的时期。

国家一统,四海臣服。然则帝国江山如画,久有窥探之辈,欲图染指。表面上四海升平的帝国,实则危机四伏:

六国复辟势力蠢蠢欲动,六国百姓初入秦法苦不堪言;大军远调,北却匈奴,南下百越;宦官奸佞在阴暗角落里窥探着壮美的帝国;太子未立,根基不稳。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大修长城,扩展直道,开垦荒田,修建坟墓。

百姓怨声载道,秦法依旧严苛无比。陈胜吴广大泽乡首义,就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被迫延迟,即便到达也是死路一条。大泽乡首义的意义在于:

中国农民第一次以暴力的方式表达生存要求,第一次以破坏性力量推动了政权更迭的改朝换代,从而在本质上成为华夏文明重构的一种隐蔽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兼具的力量。这个时候的秦法,明显就不再合适于此时的秦国,应当做出调整。惜哉文信侯吕不韦,虽然早就察觉到了秦法之弊端,然则依然无力回天。

秦国人因为秦法得以大出天下,视秦法如泰山,不可撼动;然则,成也秦法,败也秦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此言亦不虚。

关于一些我敬佩的人物的评价

先说苏秦。

苏秦贵为鬼谷子高徒,算得上出身名牌,原本满怀一腔热血希望到秦国一展生平所学,然而却被秦国庙堂所拒绝。拒绝的原因无他,虽有煌煌大论却无直截了当之近策。苏秦入秦之时洛阳周室赐他青铜轺车、**百溢;回乡之时身无分文,妻子、大嫂都不无鄙夷之情。

前后反差之大如同霄壤。这个时候的苏秦完全可以凭借着洛阳之名、鬼谷子高徒

的身份去别的战国谋求一席之地,身挂一国相印,也是无不可。然而他却并没有。他做的事,是让自己回炉再造:

在荒野上结草庐而居,不与人来往;苦读《阴符经》,重新研判天下大事;“非其人,勿与语。此名士说君之道,慎之,慎之“,窥透时机,应时而出。这是苏秦孜孜三年,所谋求出来的最高境界。

三年之后,苏秦重出天下,六国之间奔走斡旋,身披六国相印,成就六国联盟;一时之间天下侧目,苏秦死后,七国派出使节送葬,甲杖礼仪铺排数十里,人臣若此,千古未有。倘若当年苏秦苟安于一国,不重新磨练自己,不使得凤凰涅槃,安有青史留名之大哉苏秦?

世间饱经沧桑者多也,然惕厉自省者少也;

世间荣华富贵者多也,然白手起家者少也。

第二个人物是白起。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杀神白起”,这是太史公对白起的评价。终白起一世,秦国在军事上连胜六国,大出山东;六国孩童闻武安君白起之名,泣则立止,笑则立哭。但闻白起挂帅,六国之间无人敢于对阵。

白起对于军事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打法。打仗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目的;创造了在野战之中构建坚固壁垒的军争传统;战阵之间更要思虑国家整体实力对比,做出全局分析。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

长平之战歼灭赵军主力四十五万,为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后世恐怕只有基辅保卫战可以在规模上超过)。无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堪称天下绝伦;因地制宜、火攻水攻无所不能;坚壁防守、野战追击无一不精。单从军事上来讲,白起把古代军事思想提升了一大步;从秦国统一的角度上讲,白起削弱了秦国两大强敌赵国、楚国,为后来的王氏父子及内史嬴腾扫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不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上来讲,白起杀降卒四十万,战必斩首十万以上,实在令人毛骨悚然;据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总共死亡两百万人上下,白起一人便杀掉百万人之多,实在令人胆寒。

第三个是吕不韦

“奇货可居,绸缪束薪”

吕不韦以一个商人独有的眼光瞄准了自己一生之中最大的一笔买卖也是最大的一次赌博,成则位极人臣;败则身无分文。倥偬十数年,由一个商人成为秦国丞相。简直堪称人生豪赌。

当任丞相后攻赵、周、卫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秦国一统天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又命人编纂《吕氏春秋》,著书立说,流传天下。财富、名声、权力,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得到了全部的体现。

为了自己的赌博可以让出自己心爱的女人,令人汗颜;为了自己的赌博可以散尽自己全部的家财,令人瞠目;为了自己的赌博可以献出嫪毐以靡乱后宫,令人不齿。吕不韦堪称输赢皆有,一生之中的传奇经历实在令人感慨万分。

战国之中足以令后人称赞的文臣武将实在太多,举不胜举,我只是举了三个我很中意的人,一家之言无可无不可。

最后一段感悟:战国之世,我认为最为悲哀的事情就是奸佞当道,君主昏庸,沆瀣一气,残害忠良。历数历朝历代名垂青史的文臣武将,但凡最后死于非命的,无不是被小人背后中伤。

昏聩的君主任用小人而远离贤臣,国家所以灭亡。秦帝国最后也是如此,赵高胡亥狼狈为奸;李斯欲望膨胀忘乎所以,铸成千古大错;忠贤蒙恬蒙毅死于非命,帝国基业二世而亡,令人唏嘘。

干城自毁兮朝堂将空,栋梁摧折兮广厦将倾。

纵横交错兮天下之局,谁能参悟兮世事如棋。

希望我们现在的国家,不再重蹈覆辙。

2017年4月4日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6

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读到现在,终于把《大秦帝国》系列总共11本书给读完了,一部中华民族第一个帝国的崛起及衰落历史。改变了我对秦朝的认识,以前一直觉得秦朝秦始皇**、苛捐杂税啥的,对我的印象一直不是那么好,或者说是没把它看成是中国历史上贡献较大的朝代。但自从读到孙皓晖教授的这一系列作品后,我实在忍不住把这本书放了出来,它已经深深地带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期。

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不断地发展强大,在战国七雄中成为一直不能被忽视的“虎狼之国”。此后通过不停后任几代君王的奋发图强,再加上知人善任,任用贤臣、良将,合纵连横,天下人民不堪战乱,一统之心成为天下的心愿。秦国最终在嬴政的率领下吞并六国,成就天下的大一统的伟业。

然而由于在秦始皇之后,由于种种偶然性,少皇子胡亥、赵高、李斯勾结到一起,杀害了皇长子扶苏,朝政乱局,导致了王朝的快速崩塌,无不令我扼腕叹息。

仔细想想。秦朝给后来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太多的东西,这使我尊敬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修筑驰道、书同文、度量衡、修筑长城等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郡县制其实一直沿用至今,修筑的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抵御匈奴的袭扰,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于保护中华民族文明功不可没,收复广西、广东、福建等南方的百越各地,并派重兵把守,调遣大秦关中大批农民来归化当地的居民,为中华民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以及未来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老秦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最常讲的一句话,寄托了老秦人骨子里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更是老秦人朴实厚重,坚韧不拔的秉性。秦法虽然严苛,但是它是在当时战国时期最公平和最为有效率的一种法律形式,对于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为国牺牲的斗志,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后世的战争时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总之,读罢仍不能释然,秦朝的灭亡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在里面,还有就是战国时期的惯性所使然,并非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7

《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文字优美生动且耐人寻味,值得大家品读。

《大秦帝国》讲述了秦国的崛起之路。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20年使得秦国成为了战国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后又夺去了函谷关以及晋阳等地,使中原战国无不胆寒。而后,秦国张仪提出的“连横破纵”战略又使得秦国获得了多次领先其他战国的机会,变得更加成功。

最终,秦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国家。

我认为,商鞅在振兴秦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他不改革,那么秦国可能永远是西边的弱国,也出不了函谷关,更谈不上统一世界了。商鞅没有投奔其他六大战国,而是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来到偏远落后的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很敬佩他。

提示: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体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离不开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勤快的练习,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相信你在看完本文后有所收获。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8

《大秦帝国》读后感1000字

最早知道秦史还是从小学历史的课本当中了解到的,当时留下最深印象的大多都是始皇帝和秦二世的残暴苛政与无道,反倒对其统一六国之后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没有太深的感觉。

2017年年中,在微信读书里的一些比较喜欢读历史的书友向我推荐了《大秦帝国》套装版,只是看了简介就被其阐述的内容所吸引,然后果断买下,六十多元书币,这是我目前买的最贵的一本电子书。当我开始细细品读这部书时,历时被这部巨著所呈现出的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所深深的吸引。

全书共分六部十七册,《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附册《大秦帝国进阶指南》。从秦孝公继位励精图治向天下求才出求贤令起,直到秦二世顽劣乱政荒淫亡国止,前后跨越一百六十余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名士如织将星闪耀,各国雄主更是纷纷粉墨登场,或合纵、或连横、或变法,无一不想在乱世留名,无一不想成为当世霸主。但是在相互征伐已有几百年的七国当中只有秦,历经七王(秦始皇为最后一个王)一百六十余年,坚定的将携求贤令入秦的魏鞅所主持的变法进行到底,使得积贫积弱即将灭国的蛮秦,在列国环伺的情况下,由穷到富由弱到强,最终横扫六合统御八荒,建立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完成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

那是多事之时大争之世,那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那是但有才智皆可尽显,存亡之忧虑大争之精神,迸发出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并延续千年而不衰。那句‘啾啾老秦,共赴国难’泣血誓言,是这种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这句誓言,在变法图新的阵痛中,在敌众我寡的征战中,在天下卑秦的无奈中,一次一次将支持着老秦人走出困境。

书中著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那些记录详尽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时无刻都在更新着自己对那段模糊历史的认知。秦孝公的开拓精神和博大胸怀,在百多入秦士子当中识得商鞅,并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从而开启了秦富国强兵的新篇章,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英才法出如山,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终成一代法神,与秦孝公成为君臣协作千古不疑的楷模。苏秦的游历苦读最终一鸣惊人,张仪的才思机敏巧舌如簧,墨子的兼爱天下,庄子的洒脱如仙,屈原的悲天悯人,讲不尽的历史人物,说不完的文争武战,过往历历在目犹如置身其中。

那是思想爆发的时期,那是贤才辈出的年代,众多名家名篇名著名说流传至今,也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9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

但是如果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我却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做法的,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顺利或者养尊处优,那么对于他个人或者所在的群体里却是致命的。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能从小吃过苦,理解别人的`难处,那么他在制定相关律法的时候比较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难敢于去突破既有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间历练比较长时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浮华之气较少,大都比较务实质朴,本性待人。能纳人言,使得一群又一群的天下英才聚拢在秦国,为秦国的一统梦想,注入生命力。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所有国家中变法最为深彻的,所以只要继承者是中人之资以上,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就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法治应该高于人治。

我在这部小说里还注意到人在老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并且比较不能听进良言。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霸主暮政产生的悲剧,如果人能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并且不贪恋权位,把功业留给后来者,自己居于参谋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这部书也让我一睹了先秦诸子的风采,实在是太佩服他们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后世去挖掘。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每个学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为安天下给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适合那个时代,但是却为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学派孟子大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大而不当,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烈的借鉴意义的,所谓天下者,无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爱”理念阐述了众生平等的观点,人生而为人,不能因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就被不同地对待着,而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才在努力地追寻着平等、公平。“兼爱”这样的理念在今日也还是没有过时的。

杨朱的理念拥有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曾为天下显学,但是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重视强调大、集体,但是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我们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个人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不爱国家,我们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在自己的重要性,当权者能够去尊重每个人,那么很多当权者对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会少一些,老百姓也会积极向上。

荀子大师是我们的前辈,转而教育英才,在兰陵县开办私学培养出来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师认为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给于孩子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样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具,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了,只能写点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大秦帝国观后感范文9篇】相关推荐
英雄观后感9篇

今天句怡美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是一篇关于“英雄观后感”的文章,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该怎么写?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观后感是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和总结的过程,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归纳总结,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学到知识!...

衣服观后感9篇

读《烧衣服洗饭》有感《烧衣服洗饭》是我《儿童时代》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小魔女宇宙风的水晶船被小偷偷走了,小魔女的朋友夏侯坚强发现了,那人看见夏侯坚强在后面追,他就跑得更快了,夏侯坚强看见小偷掉了一条水晶船,便沿着那个人的脚印往回走,脚印延续到宇宙风家,宇宙风正好回了家,就把水晶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