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旧时月色读后感5篇

旧时月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1

旧时月色读后感5篇。

旧时月色读后感【篇1】

去书店,总要买本书回来才安心。然而看遍了,却找不到一本心仪的,不是买过了,就是没有兴趣,或者有兴趣,却觉得不必买,到图书馆借本看看就得了。还有些却是不屑于看的,觉得即使送了,也不过是占地方,又浪费眼目和时间。

所以有时去书店也是痛苦。最后总算看上了一本董桥的《旧时月色》,属于新的选本,文字却大都是旧的,却也符合了集子的名字。装帧也不错,有一丝儒雅的怀旧气息。这与董桥文字的风格也是相符。说实在,对董桥的文字,我并不是十分的喜欢,但是也说不上讨厌,偶尔的翻翻,也有那么一点点趣味。

然而拿回家一看,却发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本来这也很正常,旧时的文字,如果选本多了,难免就有重复,然而越看却越心惊,到最后索性拿了以前买的《从前》来比照,比照完心不由就是一沉,《从前》里的每一个篇目,几乎都又重复出现在《旧时月色》里。这让我颇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一个东西换了件外套,改了个名字,就重新粉墨登场拿出来卖了。

但是遗憾归遗憾,气恼归气恼,新书里毕竟还有些《从前》不曾有过的篇目。于是睡觉前还是拿过来一篇篇地翻读着,遇到了熟的面孔,就点个头略过去,专捡陌生的面孔寒暄。

董桥,1942年生,算起来也不过六十多岁,按今天的眼光,也不过壮年刚过,还谈不上老,但是老派文人的派头却是十足,这只能说与其趣味和接受的教育有关,原也说不上对错和好坏,但是你看着一个现代人却非要做出一副旧时老派文人的样子,未免有点胃酸和难受。

董桥说他不喜欢在文章里放太多的情感,所以他的文章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怀念故人,也是一副淡淡的笔调,娓娓道来。即使偶尔感情不小心外露,也总是嘎然而止,留下一大片空白。

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他太把文章当作文章了,所以他才会那么考究,考究到每一个字词,每一丝情感。董桥是一个用功的人,他是真正把文章当作一个手艺来看待的,所以才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磨。

这在旧派文人那里自然容易找到知音,然而对于敢爱敢恨的年轻人,却未免有点不够爽快,感情塞在咽喉里,既不说吐,也不说不吐,就那么僵持着,自己不舒服,看的人也不舒服。这吐与不吐之间的妙处也许只有等到我们也到了董桥这个年纪才能体会得出。

然而也未必,还要看有没有董桥的那份心境,说起来,这也是一件难事。

旧时月色读后感【篇2】

知道董桥,源于我的一个讲散

文的男老师。当他长发飘飘地说到董桥时,那眼中无限的崇敬与仰慕,真让我铿然心惊。老师讲董桥的语气起承转合气韵生动,于是我仿佛看见一个身着长衫的老文人,戴着酒瓶似的眼镜,饱饱地藏了一腹泛黄的书卷,在微微发霉的高文大册里,踽踽地行走着。

这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一部《旧时月色》,让我足足惭愧了好多天。这世界上,真有这样的读书人呢,琴棋书画,不是读在眼里,而是读在凡烟缭绕的生活里。看他在读书时节,开开心心地和朋友相约,买各个书店里第一版的书;看他在生活里,节衣缩食地跟画家,诗人,收藏家们打交道;看他无限开心地说起自己购得的一块石,一幅画,一张久远又久远的名人手稿,看他悔尽肝肠地吐纳自己未购的某些书画,某些藏书票,真感觉,书的世界,原来是那么有味道啊。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不是女子的妩媚,却分明带着股婉转幽然的民国老味道。好羡慕呢,这一轮散着黄晕的老月亮。

董桥的书,真的很旧,文字里,流淌着明末小品的魂魄。看他的文章,我总想起张岱。那个峨冠博带的旧文人,曾赚足了我夜里温柔的灯光。看着看着,就被他牵着跑了。哪里有那样的人呢?淡淡几笔,并不重彩的,梅花出来了,雪地也出来了,茅屋里茶香袅袅,还有一个红袖添香。高馆楼阁也好,蜗居斗室也罢,似乎不再有什么分别,都是一样的气度,一样的神采,让人神往得恨不能将自己塞进历史书里,去会一会这结交三教九流,常入歌管楼台,爱吃爱玩爱享受,俗得不能再俗,却又寄心佛堂,文气翩翩,喜在白雪纷飞的月夜,独入湖心亭的雅得不能再雅的老书生。董桥的文字里有张岱的雅味,却无张岱之俗,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方气定神闲的青玉印。

董桥的文字是干净的,利落的一刀下去,藤也断葛也断,脆生生绝不拖泥带水。读时,只感觉熨熨帖帖,说不出的舒服。他的文字,每个毛孔都渗着感情,一篇下来,掩卷,便恍若眼前就是有那么一个场景,有那么一个人,有那么一轮黄黄的月亮。他有时也将文字铺张得浓妆艳抹,粉墨重彩,但大多时候,是浅的,是白的。但那浅处,白处,却更上层意境,就如国画留白,看似虚无,却引来浅吟低唱的清风明月,慷慨悲壮的易水送别。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者尚且如此,收玫瑰者岂不芳香盈心?读董桥《旧时月色》,不知是否暗暗地偷了他一段书中馨香,化作我文字里的蝉鸣?

呵呵,不言,不言。

蝉者,禅也。

旧时月色读后感【篇3】

“刀断刃,人断肠”,这是古龙的话,我拿来做个借口。

毕业后,就几乎没有写过几个字了,曾多次与人言语其因曰:“自己过了青春期,”朱颜辞镜花辞树,柴刀从此断刃,就教书只为稻粮谋了。

四月末,燕青让我给他的集子写序,当时亦欣然应允,准备五一精心磨刀,却不料老天总不遂人愿,外出了一趟,遇到了几个恶人,遭遇了一件伤心事,乘兴去,断肠归,回来就让手机休息了几天,想到燕青的集子也应已付梓,就弃刀忙着操旧业去了,故作序未遂。

是为借口!

但想到燕青,到底意难平。屈指数来,燕青应是我挚友中最知心的一位,彼此相识亦有四春。春至春归,苍老的是容颜,消磨的是士气,黯淡的是心境,渴望的,一如既往的是幸福。

文学青年大抵如此吧!不太敢用文人这个词,或许,这个词是可以用在燕青身上的。因为,一直佩服并觊觎着燕青的才华。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对往事做过多的回首了,鲁迅先生说过,所谓回忆者,虽不免使人欢欣,亦不免使人寂寞。想想,刻意拒绝回忆亦是一种逃避,逃避的对象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寂寞和伤痛。可此刻,在黑夜使劲往明天飞驰的时候,燕青的书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却提醒起我那曾经眸明鬓青的时光。那淮上的作别,那陋室的孤灯,那小院的樱桃红了,还有那卖书都为酒饭谋……荒唐的,快乐的,点点滴滴,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记忆在苏醒,温暖却又寂寞。

“你们还年轻,但别担心,那没什么,很快都会老去的。”

是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所以古人有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的感慨。如此,燕青印这本集子,我应该为他高兴,当浮三大白,为他几页诗。

如此,我应当为他鼓掌叫好,为他十来年的坚守与收获。

“撑大肚子吃饭,放开眼界读书”,这副当年西南联大广为流传的对联,一直写在墙上,可惜我只了悟半招,故两年来肉倒长了八九斤,文章未读二三行,读书量远不能望燕青之项背。古今中外,诗词歌赋,燕青是无不涉猎且皆有所体悟,尤其是古文道行,胜我十万八千里,只能惭愧也汗颜之!

一直喜欢着燕青的文字,为他醉鞭名马的性情,为他旧时月色的伤感,为他入口生香的清词丽句、浅吟低唱!

但,一个转折词。如果真有阿拉丁神灯,我想请求它泯灭燕青的才华,给他换来安宁的俗世生活。只因燕青和我的性格气质相似相投,我才如是说,且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人多数穷,诗人尤命薄,燕青骨子里一直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与忧伤,其成就了今天燕青,亦陷害着今天燕青。只是,古往今来,造化弄人,真文人莫不如此。在这个尘世,我们找不到想要的十全十美。

或许燕青又该说我变了。

或许我变了吧,现实与理想激烈碰撞的时候,为了避免心痛,总要丢失一些东西,或者改变一些东西。

而我宁愿选择俗世里的安宁,就像以前我说过的,生活给予我的,我总是心甘情愿的接受,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活在当下,活在这平凡的岁月里。

“淮水东边旧时月”,此刻依然挂在西边的天空,它看尽人间的沧桑,仍不温不火的照着这个尘世,尘世里永远是幸福或者不幸的芸芸众生。

深知身在情常在,旧时月色,人亦不如旧。

只愿燕青一生幸福安宁!

旧时月色读后感【篇4】

一下午开家长会时,儿子班主任推荐的散文类阅读书目里有董桥《旧时月色》,我顿时起了想要关注此人此书的愿望,以前也听过董桥名字,但他究竟何许人、写怎样的文章,全然不知。老师推荐时,此人此书是最后一本,但我抄写时,排在了第一,因为其他作家钱钟书、周作人、林语堂、汪真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多少看过一些,只有董桥没什么印象。

今天先生借了董桥《旧时月色》回来,晚饭后读了几篇觉得颇有独特的味道。尤其惊讶的是,读到《腊月里的玫瑰》是写孙中山故居的,文中开篇说:“报上登了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的照片,斑驳的门墙,蓊郁的树影,亭亭的街灯,不知是晨曦还是夕阳,斜斜照亮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这幅景观。那棵大树叫酸豆树,是一八八三年孙逸仙十七岁的时候亲手栽种的,一转眼都一百一十三岁了,粗可合抱,枝叶浓密,繁花似锦。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到故居参观的中外游客每天都上千人。”

就这么别致地叙述着,让人不能不佩服董先生的含蓄婉转和观察独到。去年10月我到过中山故居,文中的“门墙、街灯和酸豆树”我是见到过的,只是没有能力这样简简几行文字如画似的传神表述。推测文章应是199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的深意已不着痕迹地融汇在里面了。

可是文章笔峰一转,从不喜欢郭沫若的诗说到了张岱的绝论——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句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然后又说到了毛孟静的别致譬喻——“God

gave us memory so that we might have roses in

December.”董先生将之译为——怀旧,为的是腊月里还有玫瑰可赏。紧接此诗一般的句子,文章最后又兜回了孙中山故居的酸豆树、街灯和门墙。这是真正独具匠心的布局和不着痕迹却深蕴情感与诗意的美文。原来,好的文章是这样妙手写就。

另外的发现是,董先生是推崇宋庆龄之美的。在《为一轮老月亮写序》中,他写道:“我从她矜持的颦笑中找到的却是宋家姐妹气韵里那久违的民国味。”在《念青室情事》中,他写道:“相貌美得像年轻时的宋庆龄。”

董先生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时还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住久了,就会感觉到,你到底是一个陌生人,你在他们的社会和国家里面永远不是他们的一分子。那么你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份,比你住在中国更强烈地想到自己的身份。就想,如果一个中国人写的文章完全西化的话那就没意思了,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民族、种族的个性才行。为什么我自认是“文化遗民”呢?因为四九年之前是我成长的年代,民国时代的女孩子很漂亮,跟现在女孩的漂亮不同,民国女孩的漂亮是很含蓄的,像宋美龄、宋庆龄、刚刚去世的郁风、台湾的林海音,都是。”

宋庆龄无疑是美丽的,而且毫无疑问具有民国时代的含蕴美,毫无疑问具有久受中西文化浸染的永恒内在美!她的美源于她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与情愫,以及放眼国际的开放视野!

旧时月色读后感【篇5】


《旧时月色》是一本让人陶醉于旧时光的书。书中所描绘的旧时节气和月亮,仿佛带领读者时光倒流,走进了过去的岁月。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摄影师通过一个古老的相机,穿越到了过去,目睹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美丽。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年代的风尚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时空穿越的奇妙之旅。每个章节都带领读者领略不同季节的月色,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美丽,每一幕都让人陶醉其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拍摄月色的方式,与过去的人们,以及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古老建筑,展开对话。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思念与忧伤,感受着月光的魔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单纯的相机捕捉下的景致,更是一段段如诗如画的人生体验,记录下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在阅读《旧时月色》的过程中,我不禁沉浸在书中描述的美景之中。那个时代的月亮似乎比现在更明亮,更富有魅力。它照亮了黑夜,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每一章节中的月色描写,无论是在田野、湖泊还是城市中,都让人心生向往。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除了月色的描绘,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过去人们的对话,传递了一种对旧时光的怀念之情。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让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而通过《旧时月色》这本书的阅读,仿佛告诉我们,时光荏苒,生活如诗,我们需要走出尘嚣,去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每一个人都有对过去的思念和留恋,那些旧时光中的美好回忆总能在心底流淌。而这本书则用深情的笔触,唤醒了读者内心最深处对往事的回忆,勾勒出了旧时光的浪漫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无常,同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每当夜晚的月亮升起,我不禁心生感慨,仿佛看到了《旧时月色》书中的画面。我渴望去感受那些遥远年代的美好,品味过去时光的甜酸苦辣。


《旧时月色》这本书,给了我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繁华,也不能停留在过往的遗憾中。与其苦苦追寻时光机器,不如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岁月如梭,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在年复一年中,铭记过去的美好,以更加充实的态度面对未来。


在读完《旧时月色》之后,我决定去旅行,去寻找那些让我陶醉的旧时光和月色。这本书告诉了我,人生是一场旅行,而我们的成长与回忆,就像那些月色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美丽。


《旧时月色》这本书让我在诗意与浪漫之间穿梭,感受到了岁月的温暖。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月亮永远都是我们心中那颗常伴的明灯。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用一颗热爱和感恩的心去拥抱每一段旧时光,让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在心间熠熠生辉。


小编认为,《旧时月色》这本书带给了我对旧时光的憧憬和思索,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那些美好而温暖的瞬间也许并不需要时间机器来回到过去,我们只需要学会欣赏眼前的每个瞬间,用心体验生活的美好。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作品,读后会让人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感慨。

【旧时月色读后感5篇】相关推荐
拯救男孩读后感5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书籍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让我们痴迷,我们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其他人对某个作品的读后感吗?如果你感到困惑或迷茫,不妨来阅读一下“拯救男孩读后感”,或许能给你提供帮助。...

陈安之读后感必备5篇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读完作品,我们内心或许会与作者产生诸多共鸣。 读后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关“陈安之读后感”的内容是句怡美的编辑为您带来的,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