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范文 > 导航 > 论语读书心得经典9篇

论语读书心得

发表时间:2024-02-12

论语读书心得经典9篇。

您是否知道如何让自己对所经历的事情有更高质量的心得体会呢?当我们遇到某些情况后,心中会涌现出许多感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将它们转化为心得体会。我们可以通过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将其称为心得体会。如果您对“论语读书心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感兴趣,请继续阅读,谢谢您的搜索,祝您前程似锦!

论语读书心得【篇1】

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彭春兰王戬徐通

马文静余若杰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论语》

管理学院

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彭春兰王戬徐通

马文静余若杰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小组在这学期的思想课上选的书是我们熟悉的《论语》。我们开展了《论语》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论语》的了解。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见解与感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孔子**所记载的孔子言行集。它写在战国早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以说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食粮,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它揭示生命的真相,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我们小组研讨的第一则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

然而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其实,每个生命体各自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

明白什么?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

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换言之,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

““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当然算是权宜,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们应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精短的话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其一是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现在,有那么一些人,个人欲望极度膨胀,他想干什么就想干什么,甚至达到了要强求别人的喜好、兴趣要与自己的喜好兴趣一致的地步,毫不顾及他人的个性与感受。

人就像磁铁。他们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从他们的思想、感情、爱好和兴趣去接近他们是不对的。然而,人毕竟不是磁铁。因为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不可能都被你吸引。即使是磁铁,也只能吸引同一种金属,更不用说吸引不同的人了。

其二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然人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千差万别,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决不能只顾及自身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就喜欢,不能强求于人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更可能不想要,那就更不应该强加于人。

其三是做人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人们喜欢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这是人性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前所说,人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你一生中总不能处处事事都是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吧,那就需要我们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做事处人要大度些,长远些。

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宽恕待人。我们虽不能人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绝不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可为自己私利,强求于人、损害他人。总之,做人处事不要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为标尺,要大度要宽宏,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原则。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但在先天素质上有差异,个性、爱好、秉赋等方面都比较丰富和不同。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学生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培养和教育的方法也应不同。

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新时期,教师要深入准确地掌握各类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良好的发展。因此,热爱学生,弘扬师爱,一定要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把师爱渗透、融合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在这里,师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前提。教育界定了教师爱的目的和方向,赋予了这种专业情感特殊的科学内涵;教师爱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实践,赋予了这种实践过程以生命力。总之,爱学生、爱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教育实践最关键、最核心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把好人当老师,还要把坏人当老师,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傲慢自大。他们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因此,他们没有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

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上有许多奇迹。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我们可能是权威和专家,但另一方面,我们可能知道的不多,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和提问。

同样,在这个社会,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小组通过对这四项原则的讨论,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论语》历经两千年。它虽然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文化。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总结.孔子用生命谱写了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超过了生命的本身,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境界,这是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更无法超越的,孔子是一个看透人生的人,身体力行于自己的学说,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行事的理想就是建立美好的人性,以礼乐为手段,以仁爱为基础,他参透人生而学知天命,是一个一生都在要求自己的人。

他提倡仁爱思想,就是仁者爱人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以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在这种树国的理想下,孔子不忘记树人,所以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因为他心怀天下,因为他心系万民,他身体力行的推行自己的治世之方,遭受过拒绝,品尝过冷漠,经历过误会,体会过辛酸,在颠簸中度过了坎坷的一生,最后孔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体现了那种大无畏的博大精神,在孔子的余年,他教书育人,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学说,最终成为了万世师表。孔子是对富贵淡然的人,因为他的生命的精彩是崇尚仁爱,致力于自己的礼乐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追求“富而好礼” 鄙视那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意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拥用,所以,孔在追求在道,孔子在道的追求上超过了富贵贫贱,于今天的笑贫不笑娼比起来,这正是说明了道德的沦丧。

心得体会.

杨爽:对于《论语》其实最早我并不感兴趣,因为从初中开始语文书本中就有一些《论语》句子,深奥难懂的结果总是让我从心眼里开始厌恶,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大而无用的空话,正是与朋友一起调侃时的荒唐之语,但这次进一步真正的把论语认真了解后,我才发现,我误解了这本传世之作,只是那些迂腐的人以自己狭隘的意识挑取了自认为的精华,那些在论语上可以通达人生的重要部分却被无情的学雪藏,只为用论语看人生,用论语感悟生活。

彭春兰:

《论语》教我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分析明白。

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

王戬:《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徐通:在《论语》中我知道了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汲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

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可笑的。

马文静:

《论语》让我了解了中国人是一个讲忠信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评判体系当中,并不崇尚英雄,因为有“成王败寇”但是今天被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不是非大功,而是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武功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称呼叫英雄,当失去道德标准的是枭雄,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武功最高的不是公关,谋略相比当中诸葛和司马势当,而留下千古美名却只有关公、诸葛独得,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忠信的最高品质,他们因为较高的道德榜样而被封为万世之表,中国人的神都是人的化身,而这个神一定是道德至高无上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篇2】

读于丹论语,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读后确有感触。

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第一个态度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现在的英语教学结果应该说对我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语老师都在尽力,都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有些同学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可以说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要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完这一部分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也许还要有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我们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等中跳出来,因为这样做,除了给自己添堵外,我们得不到一点好处。反之,我们要积极思考,班级有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们做到了,我们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强的是如何找到并实施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困生的各项能力,将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论语读书心得【篇3】

**《论语》体会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奠基人。他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从三十多岁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几乎没有中断过。

先后有3000多人受教,其中72人精通六门艺术。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知识技能兼备、道德高尚的绅士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要求**成为一名有益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孔子除了选择好的教育内容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

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最好的教育者的要求

一。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

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对后者则强调由于“困而不学”的缘故,才出现“下愚”不能改变的现象。

2。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孔子根据冉求和子路的不同性格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三。根据学生爱好的差异,培养多向人才。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他认为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4.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喜欢仁慈的人不学习,就会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的人不学习,就会被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

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2.“举一反三”,就是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说明对知识规律的把握可以近似于顺其自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发现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性,并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等三个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开发智能的方法,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子贡听了孔子的关于穷富的教导后领会了切磋、琢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相反,颜回从来没有在孔子面前说相反的话,孔子也批评他。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仍在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

要学习他们的思想,运用他们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论语读书心得【篇4】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论语读书心得【篇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00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

我就坐在桌边,在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早春之夜,小心翼翼地背诵着一本蓝色的仿线、薄薄的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印刷品的大小,连同笔记和翻译,总共不超过220页。想想信息时代的这样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我们怎么能想象,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统治了中国近20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一定是输了,而且是被说服的。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的,他说的是生命的真理,生命的真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类,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无论你做什么:

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强大,你必须相信孔子的话。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真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在等级社会有五千年的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性最强的生物,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喜欢内讧的人,在角落里打架,忘记过去,变得麻木不仁,看着银行的炮火。

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认为,他可以用钢笔制做刀剑,用**的语言大声叫醒熟睡的中国人。但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如此之小,鲁迅本人似乎被我们遗忘了。以毛主席为首,手里拿着真枪,百万英雄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民。

单依憾的是,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只有依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无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的善与恶都有自己的认识,解决之道也因人而异。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对其作出评论。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不那么聪明的大脑有了一点进步,我越来越意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类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

如何保证代表人民当权的人真正追求人民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来自公众内心而非私人内心的驱动力有多强大?它真的能取代私心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吗?历史上,至少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即战胜人类自私和利己的道路,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

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

注定了我们只有

只有在大规模毁灭之后,才能在废墟上建立这样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意义大不相同。实际上,孔子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倡导者,也是第一个从实践中探索的学者,但方向不同。他的理论是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是一个有温柔的情感力量,一个有鞠躬者的力量。

论语读书心得【篇6】

宋人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中有着无穷的大智慧!我很喜欢这部被称为“东方的圣经”的儒家之经典,时时诵读,感悟颇多。再结合身边之事,也学到了些许为人处事之道。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方法。如果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不但要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还应该从他做事的动机、方法和心态三方面来观察。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做作业为例。这是每个学生必做的一件事,但同样都做了,为何差距却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用孔子的方法来观察一下,比较一下。学习会使自己受益、做作业也是为自己而做,抱着这种心态,加以认真的态度,愉悦的心情,学习怎能不好呢?反之,若是因为老师的检查应付差事,又有什么优秀可谈呢?其实岂止时做作业呀,生活中事事皆是如此。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是否能委以重任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要“行动在先,说话在后”。这令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就是真正的君子,他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创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心义》,他没有先说,而是做了再说,或是做了不说。他虽然没有宣扬,但人们看到了他辛苦所得的成果,人们会欣赏、会赞扬、会敬佩。而有人的说得好听,却没有付诸行动。他们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人们会怎样看待这种言行不一的人呢?是不屑,是轻蔑,还是鄙夷?对待一个人,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看是否言行一致。而我们也应要求自己做到。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何判定一个人品行怎样呢?是不是大家都喜欢的人就是善人呢?这是不一定的。如果一个人只会一味拍马逢迎,讨好别人,或者信奉独善其身,他是一个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好人一定有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原则,一个真正的好人一定有自己的“为”和“不为”,也就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一个真正具备仁德的人一定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好坏,仁者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有是非标准,不会凭个人的私心得失判断,也不会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所以要判定一个人怎么样,可以看什么样的人喜欢他,什么样的人又厌恶他即可。

爱之,能勿劳乎?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一个人就不要让他劳累、辛苦。但孔子提出了相反意见,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这不禁使我想起现代许多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什么都想为孩子代劳,不要说做家务,就连整理书包此类的事也要代替孩子做,也更不会对孩子要求什么。这般娇纵所培养出的孩子又如何呢?只是一个依赖别人、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孩子,那么他将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呢?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爱一个人要使之锻炼,使之成长,才是助他成才,不然终究会害了他。

读《论语》,令我学会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学而时习之告诉我要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知之为知之告诉我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习;既往不咎告诉我要宽容待人,不能斤斤计较;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学如不及告诉我学习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岁寒知松柏告诉我在困难时才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求诸己告诉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进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要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告诉我人不能每天无所事事,要有所作为。读《论语》,悟成长。每读一点,我便明白一点,也就成长一点。一书在手,可知冶世之道,可悟为人之德,可明行事之礼。

论语读书心得【篇7】

读论语有感范文4篇

读论语有感1

孔子主要是主张的就是“仁”即“仁者,爱人”。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孔子先生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则中写道: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做一个仁爱之人是很重要的。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读论语有感2

在没有学习《论语》之前,我自己经常问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一个我?……

也经常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许多困惑的问题,一时无法悟明。

学习《论语》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虽然没有彻底悟透,但是,已经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事物的态度。

《论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阐述着国人内心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论语》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设精神家园首先要读《论语》。读《论语》,学做人。追求为人大道。不局限于职业、事业;不局限于成才成名;也不局限于物质生活享受。先做人,后做事;先做好人,后做贵人、名人。

读论语有感3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读论语有感4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现在翻阅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心得【篇8】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论语中有很多的经典句子,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这是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下之意,如果你被别人伤害了,你应该尽可能的宽容。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因为别人欺骗你而欺骗别人,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欺骗别人,这是不可取的。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层次的是,一个人不仅满足于贫穷,不仅不讨好别人,而且内心有着明显的快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在进步。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忘记工作,不健康,不有家人,不交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读书心得【篇9】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 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他们是这个样子吧。”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洁,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

从古今记载看,一般说来,逸民隐士大都志向高洁,信念坚定,不肯和现实妥协。此章中讲到的伯夷、叔齐,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前面章节中也多次提到,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自身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积极用世,坚持原则,通权变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总起来说,不管是逸民隐士,还是圣贤君子,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论语读书心得经典9篇】相关推荐
护士工作心得感悟9篇

有时候,在我们经历了某些特殊的事情和场景之后,我们所表达的感言能够比我们的行动更加打动人心。无论是美好的时刻还是困难的时刻,我们都需要用最真挚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言也可以成为我们见证精彩时刻的重要记录。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护士工作心得感悟”,怡心句子网编辑特意为大家分享了这些内容。如果你认为...

读书心得日记

本文以“读书心得日记”为主题,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阐述。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在一些事情上会获得新的理解和感触,这些经验被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让我们深深记住。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只要我们保持信心和耐心,一定能够找到宝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