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郑和远航读后感(系列十一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11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和远航》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句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2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平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
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2
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层、概括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重和远航》这篇课文,知道了郑和共有几次远航?(7次)而课文重点写了几次远航?(第一次)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学生说说。
师:郑和第一次远航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二、默读第1—5自然段,按要求分层。
多媒体出示分层提示: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分为三层。
学生默读,分层。
组织交流。
师:下面就让我们与郑和一起“扬帆起航”。
三、学习“扬帆起航”部分。
1、自读1—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在书中注一注、写一写,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①当时场面的壮观。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进一步感悟并练习朗读;
②为什么叫“宝船”?投影宝船图,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练习感情朗读。
③郑和威武雄健,充满自信。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指导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四、学习“友好交往”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加以体会;概括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2、多媒体出示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路线图,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具体感受远航的“远”。
3、交流自学情况。
边概括,边找出有关语句,抓住重点词体会船队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练习感情朗读,要求读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4、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表演。
分小组活动,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表现出当时友好热情的场面。
小组表演、评议。
师:船队在航行中,与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交往,同时也充满了艰险。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五、学习“战胜凶险”部分。
1、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问题,找出有关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反馈。
①郑和率领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
师: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有关语句。
②郑和是怎样战胜这些凶险的?
师: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六、作业:
收集、阅读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板书:
26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拜见国王观看宝船
第一次友好交往
交换特产互赠礼物
战胜凶险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3
教《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时,我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让学生读课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在教学第一部分“扬帆起航”时,我抓了一些数字让学生去体会。我想语文即是生活,数字也不例外。教师要做好在数字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桥的工作,那么形象化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字深意的`重要过程。所以我教学时,让他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形象化地帮助了他们理解数字。
昨天听了幼儿园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尚小,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刺激信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心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果每节课都能在开心一笑中学到知识,学生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兴趣,爱上语文课。
不足之处:
1、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全激发出来,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在以后的课上要加强指导。
3、解说数字时要注重真实性,要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比较。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
(2)友好交往
(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5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在生活中,有许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向郑和一样,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会克服一切困难。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6
读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我震撼,震撼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我欣慰,欣慰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我激动,激动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郑和,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友好相处。当两百多艘船只在人们的欢呼声、祝福声以及飘扬的彩旗的送行下,郑和满怀着激情,带着“友谊”这只温馨而又沉重的包袱起航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这位“海之骄子”的感召下,穿过了江海,越过了高山,来到西洋,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在东方,还有一条沉睡的龙,一旦这条龙苏醒了,整个世界都会震惊。
每当我面对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便心胸激荡,那壮观景象,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郑和在船上,带领全体兵士,征服惊涛骇浪的`景象。我想,那大海一定会传递真情的,一定是记载着中国的光辉史册的,一定是激励世人要学习郑和这种不畏风浪、大智大勇、平易近人、机智勇敢的精神的。
我们这些在阳光下生长的花朵,一定要沿着前辈为我们铺的路,脚踏实地的走,学习前辈的精神,发扬传统,励志、成才、报国,成为祖国的强者,在世界播撒和平的种子,让和平之花开满人间。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7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大,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的艰难。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清了课文的层次脉络,并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
2、 课件出示词语:
派遣 仪器 赠送 撕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谁先来读读这些词语?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课后自学这些字的意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抓住重点字理解词语,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注意运用。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课文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
4、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再次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一伟大的壮举——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引入第一次远航,精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船队规模大。
1、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板书:扬帆启航)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1—3节,郑和的船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板书:规模大)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从哪些地方看出船队的规模大?可以在所画的句旁写写体会。
4、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点。
5、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从具体的数字看出随行人很多,人员配备全表现出了规模很大。)指名读,尤其是数字,体会规模大。
●课件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1)读读这段话,从中你体会出了宝船怎么样?(大)从哪儿体会到的?(宝船的长、宽、高、桅杆根数、风帆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
是啊,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每艘宝船是那么高,那么大,能容纳那么多人,多大呀!
(2)课件出示:宝船图
(3)同学们看,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下面就请大家抓住这些数字自由地练练。(抓住具体的数字,课件点出)
(4)指名读,相机点评
是啊,像这样的宝船有六十二艘,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船队呀!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仪器先进,分工明确,因此称为宝船)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的数量多,规模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巨龙和浩浩荡荡体会出规模大)
6、宝船如此壮观,船队规模这么大,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1)指名答:自信、矫健、勇敢、坚定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握拳、启航、健步、高举、大声等)
(3)齐读“将近中午——启航。”
三、精读第四节,体会交往的友好。
过渡: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看到如此庞大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而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与各国的交往怎样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四节,边读边画一画。
2、谁来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板书:友好交往)所到之处都和哪些人友好交往?(板书:国王、百姓、商人)
3、从哪些句子看出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与各国交往是友好的?
4、指名说。(国书、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
5、抓住“惊叹不已”引导学生想象。(小结赞叹)
6、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节,读出我们的友好! 齐读
四、引导读悟第五节,体会航行的凶险。
过渡:是啊,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船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威胁,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板书:凶险)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部分,郑和船队在远航途中遇到了哪些风险?(板书:风浪、海盗)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风浪凶险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海盗袭击的句子。
3、指名说所画的句子。
4、课件出示:风浪凶险的句子。哪些词语感受到风浪的凶险?(点出: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
l 自由读读写风浪险恶的句子。读的'过程中,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应该能够出现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的相关镜头。
l 指名读
l 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l 指名说,再指名读。
l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你可能怎么想,怎么说?
l 此时,我们再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课件出示:郑和的句子)
l 指名读。从描写郑和表现的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1)从“总是”知道郑和在远航的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但不管怎样郑和总能凭着他的智慧与勇敢战胜困难。
(2)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面对困难,临危不惧,领导船队勇敢的战胜风险。
(3) “化险为夷”正是郑和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的指挥才率领大家战胜了风浪。
(4) 是啊,请大家抓住“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语,读出郑和的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吧!(课件点出“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凶险,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
5、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能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是怎样的?(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呢?
● 课件出示:“海盗船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这句话你读出了海盗怎样?
● 他们这次阴谋得逞了吗?结果呢?(船烧着了,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 海盗们的阴谋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自由地读读描写海盗的部分,说说理由。
● 课件出示:海盗部分 指名说,(郑和有勇有谋、善于用兵)
总结:在漫漫的远航之旅中,像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郑和凭着镇定自若、机智勇敢战胜了一次次凶险。(板书:战胜)
五、总结第一部分,布置作业。
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知道了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从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启航,沿途所到之处受到了国君、百姓和商人们的热烈欢迎,并建立了友好往来。航海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风浪、海盗等凶险,但在郑和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指挥下,郑和率领船队战胜了一次次凶险。
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1、 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继续收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9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平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10
今天的课堂上我预设完成的是课文1—3小节,也就是扬帆起航的部分,但发现在实施教学时,仅仅完成了2个小节。因为之前的“郑和远航”的资料交流,远比想象中的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可能是缘于本学期孩子们都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的.播出,孩子们都有话可说。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我腾出了时间让孩子说,我想这对于后面课文的理解回有帮助。在学习第一小节时,可能也是孩子们因为对郑和的了解和喜欢,所以品悟的比较透彻。不仅从“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看出了人多,读到了“明朝皇帝的重视”,读到了随行队伍的庞大,人员设施的完备。还从“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看到了1405年7月11日是个黄道吉日,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重视。因为孩子们分析得透了,读得时候也更有感情了。
郑和远航读后感 篇11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
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中国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习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习,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