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论三国作文

论三国作文

发表时间:2024-09-15

论三国作文。

作文可以加强我们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写作让我们深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今天编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论三国作文”的文章。愿这会对你有所助益!

论三国作文 篇1

依我个人的思想主义,我并不爱看《三国演义》。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那令人叫好的三足鼎立之场面,远不如太平公主的帝位争夺战更有看头。

令人尊敬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睿智无人能比,非于常人的政治能力更是令天下人所折服。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继承了她的优点,在于众多的有野心的女人中脱颖而出,之前所做的计划也使她事半功倍。而《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并不真实,为罗贯中所编。著名的三顾茅庐便是如此,为使众人更相信刘备的为人,把请诸葛亮出山的次数填上了几笔。虽然这使读者更鲜明地看到刘备的形象,但改历史典故我还是有些无法接受。

典故毕竟还是越真实越好,要不把那些错误给留到现在,谁真谁假也辨不清了。其次便是《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打斗,如大名鼎鼎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说这些战争都改变了历史,但出于女生的性格,那打打杀杀的场面实在过于详细,不免有些厌恶。不管那些战略使如何周密,结局又是多么尽人意,却使人(起码我)感到书中的主角有点嗜杀的感觉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这个“义”字,不少人都被此字所诱,但我现在却有个不同的观点。古代的两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义”一字就概括了全书,这也使我反感,就因为这个“义”字难倒了太多英雄好汉:关羽就因为义在华容道放了曹操,梁山好汉一齐去救吟反诗的宋江……说实在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为义而拼杀的场面,什么“大义灭亲”的,义有时常与“孝”、“忠”两字背道相驰,那不是与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相反了吗?既便如此,《三国演义》也是众多学者的爱物,因为这本名著还是记载了不少《史记》上所看不到的典故。但依个人观点,倒是更喜欢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历经那么多的事,料理好一切才登上王位的。

爱屋及乌,她的女儿我也很欣赏,太平能力不凡,在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中占了上风,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太平公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武则天第二”实在能当之无愧地受人尊敬。

论三国作文 篇2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睿智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

寒假,我多半时间都是在书店里度过的。《三毛》系列,《宝葫芦的秘密》,沈石溪系列等等,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才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英勇善战的关羽、以德服人的刘备、万人敌张飞、战无不胜的吕布、小霸王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持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书中的故事让我很震撼,特别引人入胜,像: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诸葛亮空城退司马、过五关斩六将

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刘备想打败曹操,天下归一。让诸葛亮去东吴找周瑜和孙策,想和他们商量一起打败曹操。经过谈判,周瑜答应了,但条件是让诸葛亮留下来,诸葛亮也满口答应。周瑜对诸葛亮说:我们擅长打水战,可是作文我军羽箭不多了,我给你十天时间,你得做出十万支羽箭。诸葛亮说:不必十天,三天就够了,并且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对甘宁说:你去盯着他。到了第三天,甘宁对周瑜说:老大,这几天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吃喝玩乐。周瑜笑着说:没事,他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做不到,就按军规处置!诸葛亮向朋友借了二十艘船,上面都用稻草人遮蔽起来。第三天大雾,诸葛亮让把草船开到曹军赛口,然后敲锣打鼓,曹军以为有人来攻打曹营,下令弓箭手向船进攻,不一会儿,稻草人身上就插满了羽箭,诸葛亮满载而归!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给了我许多启发,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诸葛亮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并且他还懂天文地理!以史为鉴,以史为例!读书可以明鉴,尤其是名著和经典。让我们博览群书,厚书读薄,在读书中成才,在读书中成就幸福人生吧!

论三国作文 篇3

吴侯孙权仲谋者,乃才识之辈也。据东险要之地,此地利也;民心所向,此人和也。二者兼备,可谓固若金汤,孰能取之?然吴经四世而亡,岂不为为国者无道也哉!

权之兄策,良将也。尝与太史慈大战三百回合而未败,此其勇猛也。可为将而不可为君,吾为之泣也。权之力尚不及其兄,而其智胜之十倍。亦可为养兵之将而不可为君也。其德不及刘备,其智不及曹操,非有帝王之相也。

操见吴兵,视其勇猛,于是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余亦为之叹也。仲谋善用人,封周瑜公瑾为吴中郎。尝使公瑾于赤壁大败曹军,得以保江东之地。使陆逊而得以取荆州,斩关羽。然此吴侯之过也,其德亦失矣。刘备遂兴师伐吴,吴侯降之。而其后又划疆为国,称大帝。

权既殁,后经三世而国亡,晋得一统。有何故哉?吴后主孙皓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体恤民情。然其后又为歌舞管弦、美姬所惑,嗜杀成性。出,其为敌国外患者;入,则无法家弼士。吴遂亡。

于是余有叹曰:“吴之亡,盖后主之过也。向使吴主能得其终,则吴之灭,孰能闻之?司马炎非有智之士,岂能取东吴险要而安天下!”余亦为之泣也。

呜呼!三国既亡,余犹怜之。三国之亡,后主之过也。为国者溺于歌舞管弦,惑于奸臣佞言,国必亡。三国之后主皆若此,岂不痛哉!每览三国之兴替,余未尝不痛恨于三国之后主也。余犹悲夫蜀汉之灭,良将策士之死,盖后主刘禅之过也。悲夫,三国既亡,余有感于其兴替而记之,如是而已。

论三国作文 篇4

三国志论郭嘉

读了《三国演义》我觉得郭嘉才称得上是诸葛亮的对手。虽然郭嘉早逝,但是他的奇谋令人佩服。郭嘉(170—207),字奉孝,汉族。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谋略天才。

他虽然早逝,但是留下的一张纸条却能扭转赤壁战局。实际上郭嘉是个上只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他和诸葛亮一样都会算。他快逝世之时,替曹操算了一卦,他算得出曹操占领江东时会遇到周郎,并因为中了苦肉计而大败的事。他二话不说就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吾逝后,曹公用兵谨慎。”他不想写出谨慎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为了曹操防止误中苦肉计,可是他为了想让曹操赢的光明正大,所以用谨慎一词概括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曹操曾经说过:“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又能所知郭嘉的功高盖主啊。在郭嘉死后,曹操一并赞颂了郭嘉的奇功“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郭嘉之死,导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局,古人们曾说:“若有奉孝在此,吾必不有此败。众人睽目而自视。”

郭嘉,我佩服你。

论三国作文 篇5

话说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自聚义以来,很是快活。这日,宋公明摆酒席宴请众好汉,酒足饭饱之余,众英雄谈论起了《三国演义》。

宋公明先道:“诸位兄弟,如果让国人推选最有智慧的人士,诸葛亮肯定得票最多。这位最有智慧的人所做过的最有智慧的事中,‘草船借箭’又堪称典范,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现在都讲究在思维上有所创新,今日我们不妨来谈论一下,如果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末满十万支,各位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先来的是军师吴用,他感慨地说:“是啊,‘草船借箭’成了智谋的象征,被后世诸多人顶礼膜拜,并被借鉴到各个领域。这个是最有趣的一种假设:诸葛亮把箭载回了,最后一清点,未满十万支。那结局又何如呢?依我看,结局有二:其一,周瑜依军法处决了诸葛亮。其二,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据理力争,周瑜不得不承认自己所下达的任务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诸位哥哥就来谈论一下这两种情况。”

那边的“小旋风”柴进道:“第一种结局当然是,孙刘联盟解散,曹操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百姓早日盼来和平岁月。唯一可惜的是我们的大智儒草草断送了性命,实在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众人在点头称是,风流浪子燕青接着道:“第二种结局我认为比‘草船借箭’顺利成功的意义更大。对上司的指令逆来顺受、不敢说真话是国人的一大弱点,诸葛亮若能以自己的雄辩智慧,让说真话的人看到成功的希望,将杜绝多少武断、荒唐的决策呀!再则,这次的挫败也会让诸葛亮意识到计谋只是权宜之计,从而花心思去研发弓箭的机械制造,我国工业时代很可能因此提前进入”。

话正说着,突闻有人仰天长叹,正是那“呼保义”宋江:“是啊,如此一分析,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倒是一件幸事。的确,我们向来不缺机谋诈变之士,缺的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缺的是刻苦钻研的科学家,缺的是诚信致富的企业家。而后者,常被称为‘傻子’。

想起了一句话:‘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哪一天,当我们把推崇的目光投向做实事的‘傻子’,把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成果视为最有智慧的举措,不再为一些小计谋的得逞自矜自夸,我们的国人才真正开始变得有智慧。”

话已到此,众位英雄多唏嘘长叹。

论三国作文 篇6

提起诸葛亮,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得神机军师,人人都认为他很聪明,但是,我也从《三国演义》中发现,他并不是十全十美。

首先,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他,每日限于具体的事务中,无论是大是小,皆决与他,这是作为掌权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操劳过度有着必然的关系。这能说明他聪明吗?其次,他不懂得用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战场用错人,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战争无情义可谈,倘若在赤壁大战中,把在华容道上的张飞与关羽调换一下,或赵云,关羽调换一下,不但可以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不杀之恩,又可捉住曹操,此乃两全其美之计,岂知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是曹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荆州守将上,又错用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失误皆因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是守,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北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现准于将臣。”

而他却用错人,并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说法掩饰过去了。其三,诸葛亮他不挖掘,培养新人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死后,虽找了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江山,又压抑很多人才,如赵子龙老死在家乡,却有许多虚有其表的人得到重用,造成人才青黄不接之势,足见他的疏忽之大。

第四,自不量力,自以为自己能聪明一辈子。蜀国和魏国的力量悬殊,况且刘备死后,元气已大伤,而他竟然六出祁山,进攻未果,虽说当时吴蜀以重归于好,但他口上说连吴抗曹,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但是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合,打败魏国也是有可能的。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倘若一二次失误情有可原,但多次的失败,只能说明他不才了。总之,诸葛亮有好也有坏,在具体上总能赢一仗,但往往在大局上出问题!

论三国作文 篇7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此话出自曹操之口。如果按照这句话的标准来衡量,那《三国演义》中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关羽确实是武功盖世,十分讲义气,曾有过“温酒斩华雄”和“过五关斩六将”等辉煌业绩,史称“义绝”。但他骄傲自满,不能论英雄。张飞勇猛无比,但缺少谋略,性情暴躁,经常贪杯误事,也不能论英雄。曹操虽有谋略,胸怀大志,且能笼络人心,广纳贤才,但他私心太重,疑心太浓,奸诈狡猾,史称“奸绝”。所以,曹操也并非真正的英雄。而孙权不图进取,周瑜嫉贤妒能,他们都谈不上真英雄。

话说诸葛亮在隆中立下安邦定国的大志,勤学经邦济世的本领,未出山便知天下三分的大势,真是深谋远虑。他辅佐刘备时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舌战群儒”、“智取汉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其中,《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更说明诸葛亮智勇双全,知天知地知人心。如此好男儿,正是英雄本色,连聪明绝顶的周瑜都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再说刘备是汉室后代,眼见汉朝将要灭亡,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便举事谋天下以救苍生。他才识过人,虽在谋略方面稍逊曹操一筹,但他用人有方,敬贤重才,使天下众多有才干的人都投奔到他的旗下。因此军威大振,最终在劣势中建立蜀国,与孙权的吴国和曹操的魏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如此出众之人,难道不是真英雄吗?

真正的英雄,首先要志向远大,其次要智谋超人、胆识过人,再次要用人有方。由此可见,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真英雄非诸葛亮和刘备莫属了。

【论三国作文】相关推荐
老三国台词必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曹操这句名言督促我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哪些这方面的句子可供分享呢?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老三国台词必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也谈三国作文10篇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狂欢带你尝试新体验探索自我与他人,写作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开启心灵的大门。经过精心编辑句怡美小编为你整理了“也谈三国作文”相关内容。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来源您可以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