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船歌词
发表时间:2025-05-29月亮船歌词(系列8篇)。
月亮船歌词 篇1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亮船歌词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交流空间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你听过哪些神话故事?
(全班交流)
“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想不想读?”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谈话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拼拼音、随文猜一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4、学生简述故事大意。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课文读懂了什么?”(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交流。)
重点引导理解、感悟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太平洋、喜马拉雅山、长城、天安门广场的资料来理解。随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课前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
四、拓展延伸、回读课文,
1、师:同学们,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表演出来呀?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演一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
1、找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故事。
3、教师总结全文。
表演是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和再创造,因此,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编有趣的儿歌、归类比较来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外积累
学生回家搜集、阅读其它神话、故事。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月亮船歌词 篇3
今天我讲完了小小的船,现在回忆整堂课,做一下梳理。
整堂课,我认为比较好的亮点有以下两条:
一、结合问题,给出想象的空间,感受儿歌的意境。
这首儿歌写得很优美,有一种引人遐想的意境。课上,当学生感受完弯弯的月亮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夏天的夜晚,和爷爷奶奶来到公园,抬头看到这弯弯的月亮,你想干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很丰富:如我想到月亮上面去坐一会儿,我想到月亮上去睡个觉,我想把月亮当作小船划一划,我想到上面荡秋千,我想把月亮当成滑梯滑一滑等。
二、注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中锻炼说规范话。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还能看见什么?顺势把学生说的话与上句相连。如学生说我还看见了流星,引导和上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长长的流星天上飞等。
对于遗憾处的思考:
一、本堂课由于内容较短,学生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所以前半段很顺。以致使时间富裕出来,在试讲中,我面临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用,而此时出现这种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一段时间,我突兀的加上一个字,使课堂在后的结尾显得凌乱。而要是在学生写完字后,听一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一下关于月亮的诗词该多好啊,可见老师的预设不足,一定在备课中考虑到变量。
二、引导学生读出语气的手段不丰富。
读出第二句话的语气是我这节课的目标,但是我认为达成度很差。究其原因,我认为整体读这第二句话的火候不够。细节处理的不够丰满。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一点思考。
月亮船歌词 篇4
《月亮当小船》
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月亮尖尖,水里月亮弯弯。我和月亮交朋友,送给月亮当早饭。”
月亮船歌词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月亮船歌词 篇6
《中秋节》
中秋节,月光光,全家一起看月亮,
月儿圆,月儿亮,月饼甜,月饼香。
吃月饼,看月亮,说说笑笑喜洋洋。
月亮船歌词 篇7
《圆圆》
歌词:“月亮圆,中秋圆,家家圆,事事圆。月饼圆,西瓜圆,香圆圆,甜圆圆。日子圆,都圆圆。”
月亮船歌词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7个生字,会写“淘、牵、填”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第4自然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散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2.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情感在阅读中体悟、升华。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7个生字,会写“淘、牵、填”等13个生字。
2.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学会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展示课件月夜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走月亮》课文原文及教案#:秋天一个曼妙的月夜,一个小朋友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那夜的月色多好啊!妈妈讲的故事多动听啊!小朋友被深深地陶醉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回忆当时的情境,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家人在月光下的趣事。
生1:我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我都会和妈妈坐在阳台上欣赏明媚的月色。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在乡下和伙伴们在田野捉蛐蛐的趣事,让我感到特别快乐。
生2:有月亮的夜晚,我有时会和爸爸去广场上散步。我们对着明月吟诵诗词,爸爸丰富的诗词积累真是让我惊叹不已。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月光下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走月亮)
明确: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夜,妇女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举行文艺活动。课文以此为题,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多媒体出示与云南有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云南的美丽风光。
吴然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他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出版有《歌溪》《天使的花房》《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唱》《樱花信》《铁门与锁》等。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旖旎风光的风景区。
点苍山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的对照。山顶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苍山雪”。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淘(táo)洗 牵(qiān)着 鹅(é)卵(luǎn)石 填(tián)上 庄(zhuānɡ)稼(jià) 风俗(sú) 跃(yuè)出 葡(pú)萄(táo) 稻(dào)田 成熟(shú)
会认的字:稻穗(suì) 镀(dù)亮 闪闪烁(shuò)烁(shu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
2.同学们自由分组,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预设:播放溪水流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想象山草、野花香味弥漫和月光照耀溪水的情景,进而体会“流着”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妙用。
(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预设:出示凹凸不平的山路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坑坑洼洼”,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坑坑洼洼”的事物,如风化的石头、腐烂的木板等。
(3)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预设: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其含义。“汩汩”是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汩”这个字,注意它和“汨(mì)”的区别。
3.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急急忙忙 严严实实 郁郁苍苍 家家户户
◆ABCC式:月光闪闪 月影团团 白发苍苍 怒气冲冲 风尘仆仆 仪表堂堂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漫步)
B.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走月亮?(“我”和阿妈)
C.课文中的人物在哪里走月亮?(溪边、田埂上)
D.人物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溪水、鹅卵石、小水塘、庄稼、秋虫、夜鸟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景图?(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月景图)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从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
E.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我们走过,走过,走过,走过……月夜的风景真美啊!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的层次,并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划分理由:
第一部分:介绍课文的写作要素。
第二、三部分:按地点划分,描写“我”和阿妈所见的不同景象。
第四部分:从客观所见到主观体验。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妈妈在月光下漫步。他们走过小溪,走过田埂,欣赏卵石,嗅着花香,一切是多么美好、惬意。作者是如何具体展现走月亮的美的?从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意?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生字书写时易犯的错误,还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_______在书写生字时特别注意笔画顺序,十分细心;______用顺口溜让我们记住了生字____________,很有新意;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课前一定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_______对课文层次的划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真的动了脑筋的。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信同学们的进步一定会越来越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创设的优美意境。
2.读写结合,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体现亲情的画面。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在走月亮时感受到的幸福、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语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写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柔和 牵手 香味 河床 新鲜 修补 填补 庄稼
小结:本课的新词较少,同学们都能很快掌握。但这几个词语在书写时仍有以下几点要注意:“河床”的“床”不要漏掉上面的点;“修补”“填补”中“补”的偏旁是“衤”,不要写成“礻”;“庄稼”的“稼”的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词语书写一定要认真,否则在考试时很容易失分。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已经梳理过课文结构,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也大体上掌握了。谁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要说出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哦!
3.学生说出课文内容。
示例一: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手牵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及体验到的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这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样的场景吗?那就快快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沐浴着月光,欣赏月下田园的美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初识美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画出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
B.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C.画出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学生汇报圈画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想一想,月光还可能照亮哪里呢?)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排比的作用。省略号的用法很多,要让学生在理解省略号作用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在这句话中的作用。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适当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拓展: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形式上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B.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这两句话描写了“我们”在田埂边欣赏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了解感官描写的角度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然后结合这句话具体分析。再通过朗读,抓住句中对“秋虫”“夜鸟”“鱼儿”“果子”的具体描写感受画面。
方法拓展:多感官描写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具体说来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方能从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巧妇有米可炊”。
C.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这是两个问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小作者对阿爸即将回来的激动、兴奋之情,体会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快乐。
D.啊,我在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亮牵着星星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妙用。月亮牵着星星走,就好像在和“我”与阿妈比赛呢,富有童真童趣。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美丽景色,并进行个性化朗读。要使学生理解省略号的各种用法,并体会这句话所创设的意境。
(2)教师结合课件,提示朗读重点句段,感受月下之美。
教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景多美。你们看,月光下,——(课件出示:点苍山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亮了)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看到了——(课件出示:缓缓流淌的溪水,布满河床的鹅卵石,修补过的村道……)我们听到了——(课件出示:秋虫的鸣唱,鱼儿跃出水面的声响……),我们闻到了——(课件出示:山草、野花的清香,果园里果子的甜香……)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期盼——(课件出示:阿爸早日回来,和我们一起享用新谷)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享受一个——(课件出示:奇妙的夜晚)
(3)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描写了月亮升起来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月亮升起来的情景,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正因为有这样的月光的照耀,才有了下文“我”和阿妈走月亮的事。这是做铺垫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引起下文。
B.“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C.课文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后却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明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前后文。“我”和阿妈走月亮,天上的月亮牵着星星走,这样地上、天上就联结在一起,“我”成了星星,妈妈成了月亮,我们走,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就跟着走。这里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手法,表述形象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D.理解探究:课文后一个自然段说“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夜晚的“奇妙”表现在哪儿?
明确: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是因为这个夜晚有明亮的月亮,月光柔和,风景美丽,在走月亮中“我”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看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E.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大家分享呢?
明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作者在和阿妈走月亮时都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风光;课文在描写月光下的美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和阿妈怎样的心情;等等。凡是表述合理的均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力争将课文理解透彻。
(4)回味品读课文,体会真挚情感。
小结:明亮的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欣赏美丽的风光,体会丰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启发“我”对美的想象。这其中涌动着多么温馨的亲情、多么幸福的快乐!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月光下漫步,沉浸其中,自然也能感同身受。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你能体会到这些丰富的情感吗?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月光皎洁,月色明媚,很多文人都将这么美的月亮写进自己的文中,本文就是这样的典型。读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或词语来概括一下?(学生答:美)不错,月是美的,月下的风景也是美的。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美称吗?
2.指名学生说说月亮的美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展。
月亮的美称及原因:(1)根据月亮不同的形态。因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又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2)根据传说故事。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清虚;因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月亮又称望舒。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月亮不仅在吴然的笔下这么美,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更是美丽无比,并且寄托着他们独特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相关诗句呢?
4.出示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引导学生背诵并积累。
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唐]李白《初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李贺《南园•其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南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5.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
小结:月多美啊!诗多美啊!被月和诗浸润的心灵更美。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将学过的或从别的地方听到的诗词精华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充盈我们的心灵。愿我们都能随时发现美,感受美,做心灵美的人。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月夜赏景的经历?当时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朱自清曾怀着抑郁的心绪欣赏月下荷塘,但呈现出荷塘别样的风致。读一读下面《荷塘月色》的经典片段,进一步体会作者写景的独特之处。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puXuewang.com),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2.阅读与交流。
(1)作者描写了月下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灌木的黑影、杨柳)
(2)满月却有淡云,对此作者有怎样独特的感受?(美是多样的,明月朗照固然妙不可言,淡淡的月色、朦胧的荷塘也是作者高兴看到的“另一世界”,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
(3)这个写景片段优美动人,脍炙人口,主要得益于什么?(如贴切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用词、丰富的情感等)
五、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听阿妈讲故事,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心感受他们的爱,并努力回报爱,在爱的包容中幸福成长。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说到亲情,你们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蹒跚学步时妈妈伸出的双手,是风雨中爸爸撑开的雨伞,还是月夜奶奶讲的动听的故事?……亲情伴随着生命的每一刻,你感受到了吗?请用一段话写一写吧。
提示:在和亲人的相处中,他们有哪些举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指名读话,集体评改。
片段一:放学时起风了,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好冷。收拾好东西,我便冲出教室。校园里,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是爸爸,他又来接我了……
片段二: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突然发烧39.6°C,妈妈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带我去医院。大半夜的,出租车也很少,妈妈只好背着我往前走。我趴在她的肩上,她气喘吁吁地走着,一秒也没有停。天气很冷,但妈妈的额头上满是汗珠,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我越来越困,在母亲肩上睡着了,后面的路,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地完成的……
评议要点:①是否体现出了亲情的可贵;②描写是否具有感染力;③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否恰当;④语句是否流畅。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4自然段;摘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月亮船歌词 篇9
wānwān de yuèer xiǎo xiǎo de chuán
弯 弯 的 月 儿 小 小 的 船,
xiǎo xiǎo de chuán er liǎng tóu jiān
小 小 的 船 儿 两 头 尖。
wǒzài xiǎo xiǎo de chuán lizuò
我 在 小 小 的 船 里 坐,
zhǐ kàn jiàn shǎn shǎn de xīng xing lán lán de tiān
只 看 见 闪 闪 的 星 星 蓝 蓝 的 天。
月亮船歌词 篇10
多音字:
只zhǐ(只是)
zhī(一只鸟)
反义词:
里——外
头——尾
月亮船歌词 篇11
《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八月十五月正高,月亮婆婆过生日。
甜月饼、红柿子、苹果香蕉紫葡萄。
送给婆婆过生日,婆婆对着我们笑。
月亮船歌词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能仿照例子积累“的”字短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夜晚天空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句子的优美,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小朋友们,咱们一起猜谜语吧。看谁先猜对。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月亮)
2.出示弯弯的月亮图片。弯弯的月亮两头翘起来,像什么呢?
(像小船、像镰刀……)
3.是啊,弯弯的月亮像的东西可真不少。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小小的船》。(板书课题)小小的船(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的、船、两、头、在、里、看、见、闪、星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船”是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船、闪”为翘舌音。)
(5)读一读词语:我的、小船、两个、两头、在这、里面、看见、见面、闪亮、星星
(6)找出偏旁“白、门”的字,学习这两个偏旁。
(的、闪)
4.学习课题。
认读“船”:这个字是“舟”字旁,这个偏旁的字一般与船有关。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船?
(小小的、可爱的、很轻的的小船。)
过渡:这首美丽的小诗真的只写小船吗?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三、精读领悟
1.整体感知,练习朗读。
(1)这首小诗一共有几行?又有几句话呢?
(有四行,共三句话。)
(2)课件出示停顿的句子,学生自己按照停顿读一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师指导评价。
(4)我会填,练习叠词朗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5)读完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月儿是小船,小朋友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2.学习第一、二行。
(1)课件出示图片,生边观察边自己朗读这两行。
(2)“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小的船”指的是月亮。因为月亮两端是尖尖的,船的两端也是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又都是弯弯的,样子很接近,所以把月亮比作小船。)
指导“弯弯的、小小的、尖”要读的欢快一些。
(3)出示句子: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因为月亮和小船有相似性,我们把这个句子叫“比喻”句。“……像……的句子一般是比喻句”。)
(4)练习比喻句:( )像小船。( )像( )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二行。
3.学习第三、四行。
(1)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夜空去寻找弯弯的月儿吧。出示三四句,指名朗读。
(2)在这美丽的夜空里,“我”看到了什么呢?
(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3)是啊,夜空中有“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课件),多美啊!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蚂蚁)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美丽的夜空。
5.拓展:小朋友们,如果你到了月亮上,你可能会看到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呢?(鼓励学生大胆说,不怕出错。)
6.指导书写“月、儿、头、里”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
(2)师范写生字。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7.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太空中有很多的秘密,你想探索这些奥秘吗?那就多学知识,增长本领,将来有一天你也去探索这些奥秘吧。后,让我们一起学唱这首《小小的船》。(播放歌曲)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积累了优美的词语。
(2)感受了奇妙美丽的星空,更加热爱大自然,对夜空有了向往。
2.课堂练习。
选词填空。
座 坐
(1)我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奶奶。
(2)每天早晨,我都(坐)车去学校。
根据课文填写词语。
蓝蓝的(天空)
小小的(船儿)
闪闪的(星星)
弯弯的(月儿)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察夜空,画一画美丽的夜空。
【板书设计】
小小的船
月儿像小船
星星、蓝天
月亮船歌词 篇13
中秋月
中秋月亮挂夜天,我追月亮田野间。
想问月亮哪里去,月亮冲我眨眨眼。
水中月亮平平扁,我戏月亮池塘边。
击破月亮满塘星,月亮一会又变圆。
月亮躲在云里面,我在月下荡秋千。
月亮出来笑一笑,秋千荡到白云边。
月亮船歌词 篇14
有,大风吹呀吹,吹了三天三夜,把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吹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风停了。蒲公英睁开眼睛一看,啊!这是什么地方?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
天渐渐黑了,迷路的蒲公英急得哭了。
啊,月亮爬上了山顶,真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小船上有一位仙女和一只小白兔。
仙女看见蒲公英在伤心地哭,就问她:“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了?”“我迷路了,我要回家。”蒲公英说。
仙女和气地说:“别怕,孩子,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你的家在哪儿?”
“真的?”蒲公英笑了。能坐上月亮船,这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遇到的好事啊。她高兴得唱了起来,那是妈妈教给她的一首歌:
我的家在世界的东方,
那儿有大的海洋,
那儿有高的山脉,
那儿有长的城墙,
那儿有大的广场……
仙女听了,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快上船吧。”小白兔把短尾巴伸到船外,尾巴越变越长,一直拖到地上。蒲公英沿着兔子尾巴,攀上了月亮船。
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哇飘,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大的海洋,仙女告诉她,那叫太平洋。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高的山脉,仙女告诉她,那是喜马拉雅山。突然,地面上出现了一片亮光,仙女告诉她,这就是世界上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那儿的灯发出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光芒。月亮船来到了万里长城上空,蒲公英看到了,激动得喊了起来:“停一停,停一停!这就是我的家,我就住在大墙下的一棵小草旁。”
蒲公英下了船:“再见,仙女!”
“再见,孩子!记住,你的家叫中国……”仙女说着,驾着月亮船走了。
- 需要更多的月亮船歌词网内容,请访问至:月亮船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