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个性句子 > 导航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发表时间:2024-03-24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关于“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的一些必要知识,不妨把这个页面收藏一下方便下次再来。写作文档需要慎重考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网络上有各种题材的优质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方式是提高写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1)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频率的单位:赫兹Hz,大小意义:1s振动的次数。

5.控制噪声的途径: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中考物理光学知识点梳理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可分为

(1)自然光源 如: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 如:蜡烛,电灯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直线传播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无影灯

②小孔成像:倒立、实像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

(2)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二、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的表面被反射出去的现象

2、概念:

(1)一点:入射点

(2)二角: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学分与法线的夹角

(3)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3、反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异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反射分类: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2)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

5、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等大,正立,虚像)

三、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介面上将发生光路改变的现象。常见现象:筷子变"弯"、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2、光的折射初步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反射角(2)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不变(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3、光路是可逆的

四、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混合后为白色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混合后为黑色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光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 ②焦点(F) ③光心(O)④焦距(f)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 二倍焦距见大小, 一倍焦距分虚实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1、眼睛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

(1)近视眼

①、特点:看不清远处物体。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老花眼)

①、特点:看不清近处物体。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3)眼镜的度数= 100/f (f以米作为单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2)

质量

1.质量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同m表示。

单位:千克(kg),

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

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理解:质量的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注意:宇航员到月球上质量是不变的,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说明:⑴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⑵要用镊子向天平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⑶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方法:放平、调平、称平;左物右码。

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⑵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横梁平衡。

⑶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⑴移动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使横梁平衡,但平衡螺母是在调节时使用,游码是称量时使用,不能混淆。

⑵调节平衡螺母时用反向调节法,即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调;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

⑶游码示数为游码左边缘对准的刻度值。

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公式:ρ=m/v

单位:kg/m^3,

有时也用g/cm^3, 1g/cm^3=1000kg/m^3;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数值上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一碗水的密度和一桶水的密度是相同的。可以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注意:水的密度ρ=1000kg/m^3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kg。

3.密度的应用

求质量:利用m=ρV求质量(如质量大的纪念牌)。

求体积:利用v=m/ρ求体积(如不规则的石块)。

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认识:量筒主要是用来测液体的体积,在使用量筒之前,要观察它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底部或者凸面的顶部相平,测量不规则固体时要用排水法。

注意:量筒是玻璃器材,测在水中下觉的固体的体积时,要用细线系住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拓展:在水中不下沉的物体可用“沉锤法”和“针压法”;溶于水的物体可用配制饱和溶液法,或用不互溶液体(如油),或用面粉代替。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以盐水为例。

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m1;

⑵将烧杯中的盐水适量倒入量筒,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

⑷求得盐水的密度ρ=m/v=(m1-m2)/v;

测量固体:以蜡烛为例。

⑴用天平测量蜡烛的质量m;

⑵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⑶将蜡烛用针压法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量筒中水与蜡烛的总体积V2,测蜡烛的体积V=V2-V1;

⑷求得蜡烛的密度ρ=m/v=m/(V2-V1);

说明:在测液体密度时先不能测空烧杯的质量,因为最后向量筒子内倒液体时不能倒干净,这样会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听偏大。

拓展:如果只有天平没有量筒来测密度时,我们可用“溢出法”或“记号法”,通过计算水的体积获得物体的体积,从而求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规律:大多数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体积收缩,密度变大。

特例:水的反常膨胀,0-4℃水热缩冷胀,即温度升高,体积缩小;4℃以上,恢复正常,热胀冷缩,所以4℃水的密度最大。

应用:气体受热膨胀后,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由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冬天,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胀裂自来水管。可以利用“结冰法”来破裂岩石,冻豆腐中间的小孔也是“结冰法”产生的。

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先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再查密度表可以知道物质的种类。

说明:利用密度鉴别物质不一不定期可靠,如一奖牌的密度和铜的密度相同,它也可能是由比铜密度大的物质和比铜密度小的物质混合而成。因此在鉴别时还要考虑其特征,如颜色、气味、硬度等。

应用:利用密度既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又可以鉴别物体是否空心。

3.新材料

应用:交通、航空常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复合材,产品包装常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

拓展:历史学家以人类对材料的利用作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把人类发展的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3)

1、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放豪言

给我支点地球掀

四两也能拨千斤

杠杆原理不稀罕

一点二力俩力臂

五个要素牢记忆

力和力臂积不变

这是平衡的关键

剪刀钳子钓鱼竿

生活处处有杠杆

活学活用更聪明

科学探究倍轻松

2、力臂

杠杆力臂记定义

点到直线的距离

力和力臂两相乘

矢量大小是力矩

杠杆转动要平衡

力矩相等才能行

比较力臂分三类

省力费力和等臂

3、连通器

三峡船闸小茶壶

其实原理是一路

下通上开连通器

小小原理大用途

连通器里同液体

液压知识可解释

为啥液面总相平

弄清原理不稀奇

4、滑轮

五星红旗高飘扬

祖国繁荣且富强

国旗杆上定滑轮

小小装置大用场

滑轮有槽绳绕系

动定两种特点记

优化组成滑轮组

方向可变倍省力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4)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米/秒.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4)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如近视镜。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托普勒望远镜的原理是目镜焦距小,物镜焦距大,物镜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几乎在焦点上,从而显倒立缩小实像,目镜在此基础上呈放大的虚像,即f1+f2。伽利略望远镜目镜呈放大虚像,即f1-f2。

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凸透镜可以看做两个球相交,那么第一个定义:主光轴:两个球面内球心的连线, 焦点: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入时汇聚在一点在一点上,该点在主光轴上。就是焦点。 光心:透镜的中心,位于主光轴上 焦距: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物距:物体到光心的距离 相距:像到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是复杂的,一个口诀快速记忆:

1.一倍焦距分虚实:就是说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以外成实像。位于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2.二倍焦距分大小:物体位于二倍焦距意外成缩小的像,在而被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在二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像

3.物近像远像变大:单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了 4.物远像近像变小:是上面的逆向说法

有一个物距,像距,焦距的公式: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5)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9篇)

小编精心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的范文,我们如何才能写出与范文相媲美的水平呢?其中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吸收并善加利用手上的范文模板。令人赏心悦目的范文能够激发我们对全球经济问题的关注,若您想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一信息,请毫不犹豫地与他们一同分享吧!...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九篇)

请参考以下内容,以更详细了解“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的相关信息。您可以将此文章收藏,方便日后查看。在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文档。合理运用范文,能使工作变得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