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2025才女之累读后感(收藏8篇)

才女之累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3-13

2025才女之累读后感(收藏8篇)。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1

现如今,是一个缺乏文学大师的时代,精神的匮乏需要文学的土壤滋润,不知不觉中让人想念那个大师辈出的动乱年代。尽管那个年代的人已经远去,却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一时间,便氤氲出《张爱玲传》、《林徽因传》、《陆小曼传》等一大批传记。《醉花阴——张爱玲传》,便是一部描写张爱玲这位在大上海掀起惊涛骇浪的奇女子的作品。

想必,《醉花阴——张爱玲传》的作者肖辰是极爱张爱玲的。作者不似以往出版的描写张爱玲的传记那般,用简洁的《张爱玲传》为题,而是运用李清照和张爱玲的一生相似的交叉点这一特点,用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阴》做了这本传记的书名,再配以淡红色的书面和张爱玲身着旗袍眺望远方的老照片,显示出这本书的主人翁孤寂清傲的性格和艳惊四座的才情。看题目的与众不同,便能想起了张爱玲的与众不同,这是这本书的亮点,让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有了触摸它,翻开它的冲动。

但是,一本传记,最重要的是让读者清晰、全面了解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对其身世、思想、生活、成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或描述,或议论,或引用,或抒情,皆是辅助读者认识下去的方式。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醉花阴》这一本书,从题目到前言再到内容,总有抒情甚至是接近于矫情的文字——虽然文字写得极为美丽动人——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从起领文字直至总结,大段大段的情感抒发俯拾即是,且不说符不符合张爱玲彼时的心情,有的描写甚至能让读者一眼看穿其中的牵强:书中那是作者心目中的张爱玲,她臆想中的张爱玲。作者认为,那个在昏暗的家庭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女子,看着离去的母亲和颓废的父亲,她会“想着树上那只小麻雀,它的童年快乐吗?”陷入恋爱时,看着胡兰成离开时,她会“轻轻卷起书页,默想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样的张爱玲是作者想象中的张爱玲,在事实之前蒙上历史的轻纱,模糊化中的张爱玲!

这样主观意念浓厚的描写,从前言开始的抒情式叙述中便可发现。也正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抒情式描写,决定了这本书薄弱的逻辑思维和描写的选择性。

阅读《醉花阴》,便可发现作者对于张爱玲童年的描写集中在了她不幸的家庭生活:父母离异,后母不惜等,却忽视了张爱玲童年鲜明的另一面:张爱玲的文学天赋在其童年时候便已经显示出来。七岁左右,写了一篇没有题目的家庭伦理悲剧,讲述一个家庭里面姑嫂相斗相杀的故事;十四岁时,写出了《摩登红楼梦》,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搬到当时的'旧上海,惊艳一时。张爱玲幼时对家中藏书的阅读,特别是对《红楼梦》的通读,以及学生时期文字的练习,奠定她的文学基础——这对张爱玲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在《醉花阴》中,作者着墨不多,有的更是未曾提及。不得不说,这本传记在给予读者了解张爱玲的信息上有所缺失,这甚为可惜。

再者,作者在书中对张爱玲的把握不够全面,没能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张爱玲是这样描述的:“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那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她在文学领域是一个天才,但生活能力却单纯愚笨,拙于交际,就连拜访周瘦鹃以求刊登《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时,也仅限于简短应酬类的答话,沉稳若大家,但话说多了,便是词不达意,有些气短。即便是盛名之下,张爱玲参加的活动再多也是言之甚少,但往往不卑不亢,一语中的。作者似乎忘记了这个拙于言辞却一字千金的张爱玲,对于读书归来,重回上海,打响名声第一枪的这一拜访周瘦鹃的情节也仅是匆匆带过,只着力于大胆热衷 “奇装异服”的张爱玲,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张爱玲,多少有些不尽人意。

较之于早期所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如于青所编著的《张爱玲传》,或者是张盛寅、温青编著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来说,肖辰所著的这本《醉花阴——张爱玲传》少于张爱玲真实材料的支撑和来自作品背后的生活分析。撇开从总体上分析这本传记,立足于单一章或单一节,那是一篇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抒情散文:疼惜张爱玲不幸的童年,惊讶张爱玲灵动的才情,惋惜张爱玲未果的爱情,以及对这个女子说不尽的喜爱,可以说,这些文章是作者肖辰在了解张爱玲一生的基础上流露于笔端的情感抒发,我相信在写作时作者是快乐的——然而她却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抒情并非不好,一篇传记若是没有适当的情感表达而只有堆积的材料,也不能称得上是好的传记。但是,直截了当、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更能击中读者内心的激情,让读者拍案称快,清晰的脉络和顺畅的描绘更能激起读者深入了解张爱玲的冲动,过多的情感抒发反而成了累赘,让不解的人更为不解,让了解的人倍感疲倦。

不可否认,《醉花阴——张爱玲传》是美的,情感抒发素美,情节描写苍美,气氛烘托凄美,但若是这本书放在传记的位置上,“张迷”们很难认同这是一部好的传记。建议作者把题目改成《醉花阴——我心目中的张爱玲》,离开了传记的束缚,改以其他文学形式,便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用自己的心回望大上海那个奇女子的背影,在张爱玲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中揣测她起伏的一生,情到深处,畅所欲言。这样也许更好。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2

高中时候,曾十分喜欢李清照。初遇时,想,怎会有如此多才的女诗人。之后,便是无数次的被她的文笔折服。她的词中,《武陵春·春晚》是我尤为喜欢的一首。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是避难浙江金华所作,此时正值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不难想象,此时的.她必然是忧愁的,就如同她的词中所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本是无形之物,在她的笔下,无形之物化为有形,装满了“双溪”的小小“轻舟”。夸张的比喻,让每位读到这首词的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浓浓的愁绪。讲说这舴艋般的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愁绪,绕有新意,却自然妥帖,她的文笔从未让我失望过,总能带给我些许的惊艳。短短的十几个字,满含情绪,又不落俗套。

词篇开头,描绘了一幅“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的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出深处坎坷之境的她强打起精神生活的神态。是啊,国家动荡,丈夫故去,又有谁还能旁若无事地梳妆打扮呢?努力地生活,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坚强了吧。正所谓触景生情,风雨过后,花朵凋零的凄惨景象,难免会触发起她心头的愁绪。物是人非,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她愁肠百结。一回想起这些,来不及说些什么,泪水便夺眶而出。一个妇人,没有了丈夫,国家也动荡不安,孤独飘零,属实不易。

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听说双溪的景色不错,去划划船吧,姑且当作散散心。。想要出游的心情,是因为听说了双溪的景色甚好,游人如织。普通人听了如此这番都想前去一探究竟,更何况,她是个素来喜好平日游览之人。可是,此时的稍稍愉悦,只有短短的一瞬。出游只不过是一时之兴,并不强烈,是排遣愁闷的一个法子罢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短暂欣喜后的浓重愁绪,更让人心痛不已。若有若无的欣喜背后是无限的愁绪,一个猛烈的的跌宕,让感情越发深沉。在她的愁绪面前,她乘坐的船舟竟渺小的如舴艋一般。“轻舟”愈发衬出愁绪的沉重,让人不禁想像,她该是多么悲痛啊。

素来喜爱李清照,自然也会喜欢她的词,但若旁人问起缘由,有时候竟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现在想想,或是因为她多才吧,又或是因为我是女生故而偏爱女性。如此种种,缘不可言。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3

关于张爱玲,她的文字华丽、凄凉,她的人生亦是如此。闻名一时的她终究是孤独老去……

懵懵懂懂的她视线定格在远去的母亲身上,纵有不舍,还是要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那年,她十岁。面对沉沦的父亲、败落的家庭,她想要逃离。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书房里拼命读书。她一边要忍受后母的欺侮,一边要在思念母亲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终于逃出了这座荒岛,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开始。

她渐渐在上海文坛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岁。她的文章多以悲剧结尾,这或许与她的家世有很大关系。她多次想要出国留学,但屡遭战争未果。她不甘心,仍旧向往国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学,她认识了炎樱,那个性格与她互补的`女孩。她们说说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战争击碎了她的梦,她又回到了上海——那个让她成名却又让她感到伤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惊喜,迅速地在她心里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岁。她也曾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将整颗心交与胡兰成,而胡兰成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逃跑并背弃了他们的誓言。她孤独而又绝望。她的倾城之恋不过一场破碎、凌乱的梦。

她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并在这里认识了赖雅。那年,她三十六岁。那时的她正值好年纪,却嫁给了穷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岁的赖雅。赖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写作赚钱为赖雅买药。赖雅终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随赖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击。

她老了,自己孤独地生活在他乡。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在家中去世。那个与众不同的她走了,一代传奇也落下帷幕。

这就是她——张爱玲,避世而不弃世的临水照花人。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4

和暖的春风,静静地止住了前进的步伐,也止住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只留下了满地的清一色的落花。

顺着我的目光,正看见宅内有一位女子,顺着落日的最后几缕光辉,倚靠着妆台,在梳头:那缕缕显而易见的银丝,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忧郁的眼神似乎秦素着无奈。

仿佛在她的惆怅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那年,正是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难逃。他和她的丈夫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劳心尽力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可是,突如其来的是怎么可能只有这些?靖康之变的同一年,丈夫因为在一次城中叛乱缒城逃跑,使得她对其心灰意冷,道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与天吟。而丈夫也自感羞愧,留下了“过阙上殿······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的遗信,郁郁离开了人世。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映过那双哭得像熟透烂桃般的眼朦,我清晰地看见了:原来是易安啊!

“明诚,你的离开在你眼里是解脱,而我呢,只身一人面临山河破碎,没有你,只对于我的空寂,缕缕苍衰的白发,这是多麽的悲哀啊。······”是啊,一介女子布衣能有所为?

在断断续续的呢喃中,她又猛然想起有邻人大嫂告诉她,此时两溪的春光无限好,也想让她出去走走散散心,因为大嫂也看着淸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脸庞,也有些着急,希望这样多多少少也排遣她的忧愁啊!

于是,她止住了哭声,漫漫地打开窗户,眼前早已被布满深沉的暮色所覆盖。奇怪的是,天上星辰也没有点亮黑夜的灯,凉风吹来,让她不寒而栗。可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她衣单力薄而度过。这黑色的浓重又反而雪上浇了一泼似冰水般的惆怅。一身素衣的她,迅速关上了窗,抬头凝望着房间徘徊来去,“即使那双溪有多美,而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婉转似秋日的硕果结满了枝头,令我不堪重负。我并不相信美好的景色能改变我的命运与人生。在两溪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难道这叶小舟能够装下我的忧愁的所有吗?只怕是,这沉重的思念会在水滩里搁浅,或则是随流水而漂流。

“这真的令我害怕啊!我炽热的心已是烧焦了的黑炭。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身上发生!”她的脸色变得有些惊恐,心有余悸般的自言自语道。

其时,窗外静谧时分。晚春撩走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即使这样,落花化作春泥依然香如故。可是,涓涓的水流却负载了易安生命的重量。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5

默默地蹲在沉旧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满着惊惶和恐惧。她低着头,悄悄地啜泣着,是那样无依无靠,又是那样地楚楚动人,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滴落在冰凉的地中,微微张着双眼,望着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啊!余辉依然洒着大地,衬着她那张高傲的脸。

是的`,她要强,不会向命运低下她那孤傲的头。但今天,她却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阳光割锋利的玻璃般尖锐,耀眼的光芒四处飞溅,没有留下一点残照。她知道,是因为她,所以她恨她﹗或许有一天,她会轻轻地离开,离开这个昏暗的家!

终于,她离开了,是那么的毫无牵挂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身穿奇装异服,昂首阔步地走着。是寂寞,还是孤单?可她却仍然有着如同曾经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执笔淡淡地描绘着画,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的作品配着,不给予人。

她高傲,爱呆在爱丁顿公寓中,却不轻易见人。

她高傲,只爱胡兰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抛弃,也如初,尽管他无意于她常相厮守了。

对,她被抛弃了,却仍至死不渝地爱着他,没有停止。在《半生缘》中,她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看看吧,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呐喊!但是,也很凄凉,因为她爱得太苦了!

最后,她没有了他轰轰烈烈的爱,失去了她惊世骇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无怨无悔,虽然“曲中人散尽了”,她只说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也很爱《红楼梦》,可能是爱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红楼多愁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爱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钟情的爱!不过,当黛玉红颜已逝,他们阴阳相隔时,她却只是凄怆地笑,我知道,那种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爱!

我曾细细想过,她若没遇上胡兰成,也许就不再会拥有这“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了。她会似曾经,慢慢地写着,写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炉香》、《第四炉香》、《第五炉香》……她会再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更不会不能自拔了。

我看见她缓缓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无的倩影,细长的指尖佛拭着脸,凄然泪下,只为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没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拥有了,她太高傲了。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6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轰隆隆”,随着一阵阵的雷声,乌云顿时遮住了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像一张白纸上永远抹不去的污点。随之,雨下。淅淅沥沥,不紧不慢,似一首婉约的歌,唱着;若一首凄凉的诗,在诉说着生离死别;又如一首缠绵的曲,牵动着我的心。

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仿佛就要被吞噬下去了。我坐在书桌旁,看着他留下的诗,想到从前和他一起吟诗作对的日子,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而如今却是天人永隔了。祖国的败亡本是我最大的痛,家乡沦陷无疑在我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本想我女流之辈不能为国效力去打仗杀敌,起码可以和心爱的人相守终老。然而老天却连这样微小的愿望也不满足我,夺走了他,又在我的心上添加了更痛的伤。为什么会这样?相爱却不能相守……

“嘀哒”,雨从屋檐上落下。这一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望着已停的雨,连风似乎也不闹了。窗外的天空已稍变明朗,树枝上还残留着雨水。花朵因雨的击打,已经落下了不少,零零碎碎,躺在潮湿的地上,已和泥土连在一起。从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不久便近了。从那些花儿上踏过,不知是出了什么急事,渐渐只有远去的背影。站在窗前,回望地上的花朵,此时已和泥土合为一体,分不清哪个是花,哪是土。只是还能够闻到那幽幽的淡香,沁人心脾。此时太阳已上三竿,可是,仍然无心梳洗打扮。他已不在了,没有人再关注我了。看着自己微白的发丝,已不是当年他手中的青丝了,也懒得碰它。想想昨晚与他在梦中相见,他为自己梳头,恍如今日,又似一场镜花水月。

屋里的那盆花可是他最喜爱的,那张椅子是他写诗时常坐的,他喝茶时,一定要用那只瓷杯,这些都没有变。可是唯独没有了他,那个心中最牵挂着的人啊。想向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却不知为何,泪水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襟。唉,暂且忘了这些吧。前几天听人说双溪那里的春景还不错,哪天去玩赏一下,在湖上泛舟,也算放松心情。可是,那像舴艋一样的小舟,是否能载得动我心里的这份忧愁呢?

风卷起帘子,飘来飘去,犹如我飘忽的心……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所作,此时她已经历了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文物的丧失、丈夫病死等种种不幸遭遇,处境凄惨。“风住尘香“四个字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仅留尘香。“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词人内心的悲戚。“欲雨泪先流”,那夺眶的泪水,是她内心万重忧愁外在的表现。“闻说双溪春尚好”,诗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景象,遂起出游之心。“也拟泛轻舟”,言辞轻松,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轻舟”为下文的浓重愁情做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一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乘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所谓“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真是恰到好处。

像雨飘洒在空中

星星点点

是水珠?

可是却咸咸的,

哦,是泪!

数不清的泪。

谁的泪在飞

像流星划过天际

是快乐的、伤心的,还是寂寞的

无言的泪,

飞过我受伤的心……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7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这个时候,关了灯,躺在床上,和一部手机吐露出来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腹话了吧。那这篇读书笔记就记录自己絮絮叨叨的心里话。

《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之一。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张爱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中班级有一个叫做张玲的女孩,让我听张爱玲这个名字就觉得亲近。我喜欢张爱玲三个字读起来响亮。张爱玲原名张瑛,母亲送她上学第一天,填名字录,觉得自己的名字读起来暗调调的,遂由英文名改成爱玲。通俗得越读越喜欢,也就不再换了。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我文中所有出现的张爱玲,意思是有关写张爱玲的书籍或者是她写得书)是在母校所在地——淮南,毕业半年正值冬天,因为孤身一人,漂泊了竟然想回到母校的怀抱,求她收留我,终究还是离开了。我在等火车之寄,百无聊赖,走进新华书店,不经意拿了一本书,讲得就是张爱玲的身世。

因为自己当时孤独无依的处境,看到张爱玲凄惨的身世,不免觉得我同她一样。可惜要乘车,只读到3/4的样子,她去香港求学就戛然而止了。终究没看到她与她爱的人之间的故事,很是遗憾。可是,那本书的名字,封面是什么样,全然不记得了。记忆中冷冰冰的下午,一个书架,一排排书,一个女孩子窝在书架的脚下看同她一样可怜的人的身世,女孩的内心彷徨无助,脸上的神情却是同情张爱玲,也是在同情自己。这个画面轻飘飘,雾蒙蒙的不清楚,可是却怎么也散不去,深深地停留在心中某个角落。

后来见到张爱玲一句极其经典的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饭桌上的一颗饭黏子,红的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

写婚姻中爱情的逝去,几个比喻,就将爱情败给了时间,现实,琐碎,幻想说得是多么的通彻。然而她得有多爱胡兰成,才能写得痛彻心扉,是有多才情,才能有如此妙语。

直到现在,决定认认真真博览群书,才下了决心,买了一套张爱玲,誓必要弄清楚张爱玲,尤其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情。

保留着对张爱玲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流言》里收集的散文,无一篇与此相关。不搞清楚不罢休的心态,竟然想接着一本一本地读。

看《流言》时无时无刻不感叹张爱玲的想象与细腻。最后一篇《太太万岁题记》里,切开的青椒,成为耳朵的样式。主妇们清理每一瓣里面的籽和丝丝缕缕的棉毛,是在给孩子掏耳朵。还有“头发落下,披披拂拂”这样的叠词,我真是极爱极爱得。

张爱玲看戏,看画,读诗,品他们出来的语言却又一种按她的喜好,鸡蛋里挑骨头的嫌弃。她也说过,相对于同龄人,他瞧不上得。所以我读得时候不免会想,既然你看不上,还看它干什么?心生厌恶之情。可是厌恶了,还要去看,是真爱了吧。

我还极佩服张爱玲创作的素材都是身边之事,比如《被窝》,《说胡萝卜》,《雨伞下》。《说胡萝卜》行文二百字不到,就是说的一种用胡萝卜做得汤,没了。《雨伞下》更短,描写了下雨,没伞的人往撑伞的人身边躲,反而被伞边的雨帘子淋得更湿。穷人巴结富人,下场终究是不好的。冬日睡晚了,窝在《被窝》里睡不着的所思所想,中国人的,日本人的,欧美人的被子,床单之间的区别。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情趣吧,看到觉得有意思的事,用有意思的语言写出来,回头再读,又觉得有意思,那么生活就是有意思了。

《流言》中看得最伤心的一篇是《私语》,读了两遍,每遍都会抹眼泪。张爱玲自叙身世,凄凄惨惨戚戚,说她姑姑家无它本身是完整的,她是个外来人,所以才会经常打坏东西。她想念自己在天津的家。我想念很多人,为什么想念,就是因为见不到呀!我现在在上海如一场梦似的,不知是醒着还是睡着。就算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也觉得这儿于我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借住一段时间,借我爸妈一段时间。从小到大,跟着奶奶,暑假寄居在舅舅,姑妈家,从来没有觉得我有个家庭。所以我是极渴望有个家的,然后就是越渴望越没有。现在和爸妈一起时间渐渐长了,家庭的嬉笑怒骂也算体验到了,烦人但也甚是喜欢。

《流言》中让我最惊叹的是《中国人的宗教》。“表面上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中国知识阶级许多年来一直是无神论者。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又是一个问题。可是佛教在普通人的教育上似乎留下很少的痕迹。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知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世界各国的人都有类似感觉,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无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因此就灰心,绝望,放浪,贪嘴,荒淫——对于欧洲人,那似乎是合逻辑的反应。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一旦不相信死后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乐而且作恶,闹得天翻地覆。”

这是她有关生与死的思考。这也是我看来唯一一篇与她可怜身世无关的一篇。其他的就算是有滋有味,也无不能读出来冷清的孤独处境。一生如果因为身世可怜,就逃脱不了自怜自艾的心境真是可怜的。可是,可是……

其他有关写作的《天才梦》,《写什么》,《诗与胡说》也给了我看书,写作上的指点。我学习写作的方式是看别人的文章,并且一点儿都不学习写作的章法,因为我怕拘泥了我的想象,所以总觉得我是野路子,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正常,高潮,铺垫,留白……胡乱排序。所以也没那个自信向别人炫耀我写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呗。更像日记,但是鲁迅不也是写日记出身的么,或许我这个也有可读之处吧。

昨晚把《流言》放回到书架上,因为经常摩挲,封面边角泛白,我又想到我现在学得摄影,线条的艺术,只是又不太懂,只是觉得好看,有意思。用了“点兵点将”的方式挑到了张爱玲的《倾城倾恋》,取下可以活动的封面,想让她永久保留干净如新的样子。内页第一张的颜色是石灰泥色,一个字也没有。再看封面,一大群水墨蓝,像花,其他的也看不出来了。

才女之累读后感 篇8

叶绿色的树皮,几条布满绿叶的树枝把这封面填的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电车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过的那几枝有诗意的树枝罢。一个白色的竖着的长方形边框里是一团更深的绿块,上书“流言”,下方的白边稍宽,印着歪歪扭扭的”张爱玲“三字——说实话张女士可真不是一位这么有童心的人。这个框放在封面的一个还算恰当的地方,看上去还真是一本文艺十足,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书。

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1版1次的书,是张爱玲作品集里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流言”。

”流言“二字想来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别是当你读完张女士的这些散文后,更是觉得恰如其分。这两个字听来并非是一个好的词汇,与我而言,它总是使人联想到女人及其她们所热衷的是是非非,这不能责备我说是一种偏见,实在是因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当且仅当是非与女人关联,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还会发觉有其可爱之处。一个男人若是热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连男人们的原谅也是获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认识,这本散文集让我读得也实在心生怨气,碎碎叨叨,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别说没有一点女性的温柔和包容,连起码的诚意也是没有的,她在撒谎么?时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团冷意越读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顿寻件外衣。或许,她不幸的经历多多少少给她的心境添加了几笔阴影,甚至绝望。

当然,张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细致的笔风让人感叹,没去过上海,却感受到了她在水门汀、热水管处发现的生活繁琐之美、陈旧破败之美,觉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已被她写绝。

无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对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绽放,眼底尽是灼热的欲望,即便是伤感,也是带着“化悲痛为前进力量”的暖意,实在体会不到张女士的绝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对生活细致、真实的描绘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起来——若是虚伪而作,不免让人觉得其做作;若是真实,这股酸气怨气丧气如同一盆冷水,泼得我难以消受,心里说着张爱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开阔一点,即便生活万分艰辛,虽不必像余华《活着》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失去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读后一下灰了心去。

这是在读完《流言》后的闲话,此时雨还没有停,不禁联想起张先生生活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想想张先生童年时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的不快乐,以及她回来投奔母亲的经历,一切又觉得可以理解。至于前面关于女子的”偏见“,想想算了吧,女人的这种特性,尽管我十分不愿意男人女人这样区分,不仅为广大男性所喜爱,也为广大女同胞们自己认可,既然如此,何必纠结?何乐不为?

【2025才女之累读后感(收藏8篇)】相关推荐
2025此间是少年读后感(范例8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此间是少年读后感 篇1最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讲叙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故事。《恰同学少年》是一本值得一读...

2025名贤集读后感(实用8篇)

名贤集读后感 篇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终身受益的书——《增广贤文》。这本书能增加人的内涵、修养,充实人的底气,改变做人的态度,提高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境界。我懂得了为人要讲信誉,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而一旦作出承诺,就必须要做到,不能失信于人。与人交往,...